股票知识|入门到精通

小生聊投资

股票知识传播者

  • 5 minutes 9 seconds
    宏观经济篇:什么是加息?降息?

    【文稿:】

    加息,降息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货币政策,所谓的加息、降息指的是调整银行存贷款的利息。银行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吸收人们的存款,二是向人们发放贷款。当你把钱存在银行的时候,银行会给你相应的利息,这叫存款利息。当你向银行借钱,也就是向银行贷款的时候需要向银行支付利息,这叫贷款利息。


    我们以降息为例:降息就是指银行调低存款或贷款的利息。调低后你将钱存入银行得到的利息会变少。相反,你向银行借钱的时候,需要支付给银行的利息也会变少。


    对于投资者来说,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有关加息或降息的内容,但新闻中的表述往往只谈及加息或者是降息,至于加减的是存款利息还是贷款利息并没有明说,这时候很多人会有疑问:“如果新闻里说的降息,那降的到底是存款利息还是贷款利息?”


    一般在没有特指存款利息的情况下,提到加息或降息时指的都是贷款利息,但当贷款的利息发生变化的时,存款利息其实也会发生改变。贷款利息的高低决定了银行的利润大小,而存款利息的高低决定了银行成本的大小。当银行的贷款利息降低时,银行的利润也会缩水,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银行会顺带调低存款的利息。


    对银行的经营模式不了解的人,建议回听有关行业篇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对于加息、降息的内容其实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但有些人想要深入了解,所以这里我多讲两句。我们以降息为例:当我们看到有关降息的消息时,看到的都是“央行降息”而不是“银行降息”,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理说我们能接触的存贷业务都是与银行发生的,可为什么降息前面的主语是“央行”而不是“银行”呢?


    我们平时接触的银行属于商业银行,而央行就如同这些银行的妈妈、有着很强的指挥作用,虽然每家商业银行的利息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在一个区间内浮动、不会相差太多。大家都在围绕一个“基准利率”制定自家银行的利息率,而这个基准利率就是央行决定的。


    假设现在的基准利率是5%,现在央行决定降息,将5%降低为4.9%,这时候各大商业银行将参考4.9%的利息,然后在4.9%的基础上选择加点或降点,因此每家银行的利息虽然都不一样,但大致都在同一区间内,因为他们参考的都是央行制定的基准利率。之所以央行有这种妈妈对孩子一般的权利,所以央行也被戏称为“央妈”。我们听到有关加息、降息消息时,听到的也都是央行在加息或降息、而不是银行。银行能决定的是自家的利率,而能决定整个市场利率的只有央行。


    当然,后来我们实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不再对商业银行直接动手,而是让银行们自己制定符合市场的利率,也叫做LPR利率。每个月由20家主要银行一起商讨并制定下个月的市场利率。也就是20家银行作为代表,每个月开个会并研究下个月的利率,假如他们决定将利率定为3.5%,那么接下来的一个月,全中国所有的银行将参考3.5%的利率来制定自家的利率。


    这种改革让利率充分的市场化,按理说央行不再起到决定的作用,但央行决定性作用虽然没有了、引导性作用却还在。银行手里的钱一部分来自储户,还有一部分来自借款,也就说银行也会向央行借钱,这时候央行会向银行收取利息,收多少利息由央行说了算,所以央行可以通过改变这个利息率影响银行的成本,而20家银行又会根据成本的变化去制定最终的LPR利率、也就是市场利率。LPR利率确定后,全中国所有的银行都将参考这个利率。


    所以至始至终央行都在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利率,所以我们看到加息、降息的新闻时,看到的主语都是央行在加息或降息,而不是银行。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13 May 2024, 4:56 am
  • 4 minutes 51 seconds
    宏观经济篇:什么是“信用货币”?

    【文稿:】

    炒股的人都听过降息,加息,降准,加准,MLF,逆回购等等名词,而这些政策统称为货币政策,它们会对股市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但想了解这些政策,你必须要先了解货币的概念和职能,没错、今天我要讲的还是有关货币的内容。

    上期聊到;贝壳,黄金,白银这些东西都充当过货币的角色,尤其是金银等贵金属,他们非常具备充当货币的条件,比如它们的数量相对恒定、不易获得、不易变质腐烂、易于保存等等,但后来我们却改用了纸币,这时候我们要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纸这种东西会成为货币?它既容易获得又容易破损,似乎除了方便携带之外都是缺点,可为何人们会将“纸”作为货币?


    纸币虽然叫纸币,但实际上并不是用纸作为货币,而是将国家信用作为货币,这一点和金银等贵金属完全不同。用黄金做货币,意思是黄金即是货币、黄金就是钱,你可以拿着黄金去买东西,也可以将东西卖了赚黄金。但如果将这套逻辑套用在纸币上,你很容易对纸币的概念产生误解,会误以为现在的纸币就是用“纸”作为货币。


    其实我们现在用都是信用货币,这个信用你可以理解为信任,也就是我们政府的信任,政府基于人民对它的这种信任发行了货币,这种货币理论上它想发多少就发多少,因为背后只是一串数字而已,但货币这种东西要在人与人之间流通,所以它不能以虚拟的形式存在,必须要有实体物品来表达,于是就用纸将这些货币体现出来,人们就可以拿着这些纸相互交易、买卖。


    所以你会看到纸上都写着一个数字,比如1元,10元等等,上面写了多少钱,就代表这张纸背后发行了对应价值的货币。说到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新思路产生?


    如果某一天科技进步了,虚拟的数字也可以随意流通时,纸币是不是就可以消失了?没错,现在中国社会都在用移动支付,因为科技的进步,我们真的实现了这种可能。手机里的一串数字就代表了你拥有的货币,你的工资也将用一串数字到账来体现,这时候你或许就能理解信用货币的概念,纸币它只不过是为了将虚拟的信用实物化,所以才有了纸币,当科技进步到不需要实物流通的时候,纸币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现在很多小孩都没见过纸币,在他们的印象中钱就是手机上的一串数字,从来没见过钱的真实“容貌”,或许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他们能更好的理解信用货币的概念,因为信用这个东西本来就是虚拟的,百姓信任政府,政府凭借这份信任向外发行货币,理论上它想发行多少就可以发行多少,但实际上政府不会滥用货币的发行权,因为这种权利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做到刺激经济,用不好反倒会令经济崩溃。


    最后解答一下网友们的疑问:既然纸币只是为了将信用货币实物化,那为何非得用纸作为载体?纸这种东西很容易获得、也很容易破损,似乎不太适合充当这个角色。纸虽然很容易获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纸上作画、将纸变成钱,但别忘了纸币上面的防伪技术可不是随便能模仿的,而且造假币是重罪,有了法律的约束,纸这种东西虽然人人都能获得,但让纸变成钱的事却异常困难。


    另外,纸币虽然很容易破损、变质,但别忘了纸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廉价,你拿着破损的纸币到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更换成崭新的纸币,你也不用担心银行在“亏钱”,因为纸本身就很廉价,而且别忘了上文说的:纸币背后体现的是信用货币,“纸”只是个载体,你手里的纸币虽然破损了,但拥有的信用货币可不会破损,银行给你换钱,只不过是给你换了个载体。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9 May 2024, 3:50 am
  • 4 minutes 15 seconds
    宏观经济篇:哪些东西可以成为“货币”?

    【文稿:】

    继续聊货币的话题,内容或许有些枯燥,但不懂货币的历史也是很多人看不懂相关政策的原因所在、他们也就无法从流动性角度分析股市的走向。这几期的内容很重要,希望大家认真听讲,那些三岁小孩都会的技术分析,一定不是你与他人拉开差距的主要因素,成熟的投资者一定要对宏观经济有足够的了解。


    上期说过:历史中我们用贝壳充当过货币的角色,也就是用贝壳当钱花,但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全社会的百姓会认可这种游戏规则?为什么会认可贝壳这种货币?


    当小张拿着贝壳买我的商品时,我为什么要接受他支付的贝壳?我完全可以拒绝他,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我不需要贝壳,我也不认可“贝壳就是钱”的这种说法。再举个例子:你为什么不拿着一堆石头去买东西?商家为什么会拒接你支付的石头但是会接受你支付的贝壳?


    其实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贝壳可以充当货币那是因为大家都认可这个游戏规则,基于对规则的认可,所以大家都得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你可以将石头当成钱,但除了你之外没有人认可这个规则,所以石头无法成为法定货币、也无法成为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都认可贝壳是货币?因为制定这套游戏规则的“人”足够强势,强势到足以令所有人都服从这个游戏规则。这就像人群中有一个威望最高的人,此人制定了一套规则,并规定用贝壳充当货币的角色,这时候大家都会服从这个人制定的规则。


    那你可能好奇,我口中的这个“人”到底是谁?没错,相信很多人都猜到了,这个“人”就是中央政府。当然,这是现代社会的用词,放到古代你也可以理解为统治者。统治者统治了这个国家,于是他具备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因为规则是统治者制定的,所以游戏的参与者也不用担心有人会破坏规则。比如当我收到买家支付的贝壳时,我不用担心这些贝壳花不出去,不用担心别人不接受贝壳支付。除非有人能动摇现有统治者的地位,否则没人敢于破坏这套游戏规则。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哪些东西可以充当货币?理论上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成为货币,比如上文提到的石头。我们也可以将石头作为货币,以后买东西可以支付石头,但这仅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上还要考虑许多问题。比如充当货币的东西一定要不易获得、不易变质、损坏,且容易保存。从这几点来看,贝壳虽然充当过货币,但也意味着它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因为贝壳这种东西太容易获得了...


    在海边走一圈你就能得到贝壳、也就是钱,大家都跑去海边捡贝壳就可以实现致富,此时谁还愿意去生产商品?如果所有人都跑去这么干,那么这世上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贝壳,却没有任何一件商品....所以贝壳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后来金银等贵金属充当了货币的角色,金银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流传千年也不会变质、腐烂,而且金银的数量相对恒定,也无法轻易获得,这些性质都决定了它会成为未来货币的角色


    问题又来了:那当今社会都在用的“纸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纸这种东西很容易获得,而且纸这种东西也很容易变质、腐烂,可为什么还要用纸作为当今社会的货币呢?这一点我们下期再聊。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6 May 2024, 4:05 am
  • 4 minutes 59 seconds
    宏观经济篇:“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文稿:】

    影响股市涨跌的因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另一个就是流动性。在流动性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的经济越强,股市就越容易上涨。但有时候决定股市涨跌的并非只有经济、还有流动性。所谓的流动性你可以理解为钱。向社会投放更多的钱,那就叫释放流动性,相反、向社会回收钱,那就叫收紧流动性。


    在经济不变的情况下,钱越多股市越容易上涨,相反则容易下跌,所以分析股市的时候单纯研究经济还不够,还得对流动性有足够的研究。既然流动性与钱有关,那么我们最先应该了解的就是钱这个东西。“钱”更专业的说法叫做货币,货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钱,这里我想出一个思考题:为什么把货币叫做钱?


    货币的“币”指的就是钱,而货币的“货”指的是商品。也就说钱这个东西必须与商品挂钩它才是钱,否则只是一堆废纸。再通俗点讲,“钱”必须要有对商品的购买力,脱离了这个条件钱就不再是钱,而是一堆漂亮的废纸。举个例子:你在火星上有一个亿,你看似有很多“钱”,但实际上一分钱都没有,因为火星上什么商品都没有,你的钱没有任何购买力,所以一个亿只是名义上的钱,实际上只是一堆废纸。


    明白了货币之后进入正题:人类社会为什么要存在货币?当我们想得到某样商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有钱,然后用钱去买对应的商品。但如果这世上没有钱,你就得不到想要的商品吗?当然不是,你可以去交换想要的商品。我们把时间退回到没有货币的古代,人们对物质产生需求的时候,会用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自己生产,另一种就是物与物的交换。


    举个例子:我想吃菜我就去种菜,我想吃肉我就去养殖,这就是自我生产,自我满足的过程。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自己去生产所有的商品,对于你无法生产的商品来说,你想得到它就得去交换。比如我家里只有白菜,但我想吃肉,这时候该怎么办?没错,我可以拿着我的白菜就隔壁的家里换猪肉,因为隔壁邻居就是养猪的。


    人们需要钱是为了获得商品,但即便没有钱也可以获得商品,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就是最简单的交易过程。但为什么后来人类社会会出现货币呢?因为物物交换不够方便,局限性很大。我愿意用我的白菜去换隔壁的猪肉,但对方如果不需要我的白菜,那么这笔交换就没法完成,我就得不到我想要的商品,而这还仅是对一件商品的交换,如果我既想吃猪肉,又想换衣服,还想要冰箱、彩电、大沙发,那么物物之间的交换几乎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所以为了让大家的交换变得更容易,就需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这个“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也就是钱。


    我们假设用贝壳来充当货币的角色,人们相互之间展开交换的时候,可以先把商品换成贝壳,然后再用贝壳去换你想换的所有商品。比如我把白菜都换成了一定数量的贝壳,然后再用贝壳去换我想要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对方可能不需要我的白菜,但一定需要贝壳,因为他们也可以用手里的贝壳去换他们想要的任何商品,就这样货币的角色出现了....


    贝壳变成了一种超级商品,所有商品都可以换成贝壳,贝壳也可以去换所有商品。由于每样商品的稀缺性不同,生产难度不同,所以每件商品能交换的贝壳数量也并不相等,比如白菜很容易生产,而猪肉的生产则比较困难,如果将白菜和猪肉都换成贝壳,交换的贝壳数量肯定不一样,比如一斤白菜只能换1个贝壳,一斤猪肉则能换10个贝壳,这时候“价格”就出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去理解,那就是一斤白菜1块钱,一斤猪肉10块钱。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2 May 2024, 6:19 am
  • 4 minutes 7 seconds
    宏观经济篇:什么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文稿:】

    今天的内容对于喜欢投资消费股的人来说很重要,至于为什么重要,听完本期内容你也就明白了。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于这个名称比较长,后面我们用简化后的“社零数据”来代替。社零数据最终统计的是金额,也就是消费品零售的总金额。它是指企业通过交易直接卖给别人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通俗点讲:“社零数据”主要统计实物商品的零售金额,以及餐饮服务取得的金额。我去饭店吃了一顿饭,这顿饭花费了100元,这100元就会统计到“社零数据”当中。我去超市买了一堆日用品,总共花费200元,这200元也会统计到“社零数据”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社零数据”只统计消费端的金额,一些企业为了生产可能会购买一些原材料,比如一些能源,化工,钢材等等,对于这些领域的开销并不会计入“社零数据”当中。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没必要把该数据想的过于复杂,你只需要理解成有关衣食住行的消费都会计入到“社零数据”中即可。


    说到这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之前我们学习了有关物价的数据,也就是CPI,有人可能会混淆CPI与“社零数据”的概念,分不清二者的具体区别。CPI是物价指数,它统计的主要是“价”、也就是价格。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它统计的是总金额,总金额的多少是由“价”和“量”共同决定的,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接下来我们举个例子:我花1块钱买了一根雪糕,这1块钱会计入到CPI当中,也会计入到“社零数据”当中。然后我又花了10块钱买了10根雪糕,这时候计入CPI的价格还是1块,因为雪糕的价格并没变,还是1块钱一个。但是计入“社零数据”的金额却是10块,因为我买了10根雪糕,总金额就是10块钱。


    不难发现,决定CPI高低的主要就是价格,数量并不会对它产生影响,而影响“社零数据”的即有价格也有数量。无论是CPI还是“社零数据”,对于分析消费股都很有帮助,比如投资食品、饮料、餐饮等股票,你都可以参考CPI和“社零数据”。这两个数据不断走高的时候,对于股市中的消费股会形成强有力的提振。


    当然,有时候两个数据可能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比如CPI走弱,“社零数据”却走高,那么这个时候又该如何分析呢?答案很简单,这说明出现了消费降级现象,也就是人们普遍愿意消费廉价商品,而对于高价商品没有消费的欲望。贵的商品买的人少了,CPI数据自然就会走弱,但人们对廉价商品的消费却很旺盛,买的价格虽然不高,但买的数量却很多,这时候“社零数据”就会上涨。


    面对这样的数据表现,你最应该做的就是谨慎投资走高端路线的消费股,多去挑挑价格亲民的产品,并去选择与之相应的公司股票。另外我们从分析经济的角度去看,“社零数据”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话吗?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其中消费端就可以参考“社零数据”,这就是数据之间彼此互通的地方。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29 April 2024, 4:27 am
  • 5 minutes 26 seconds
    宏观经济篇:什么是CPI指数和PPI指数?

    【文稿:】

    继续学习经济数据,很多人说学这些东西对炒股没啥帮助,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够接地气。说实话,我很认可这个结论,所以每个专业人士都会劝导周边的普通人不要去炒股,因为炒股的专业程度不是普通人能接受的,普通人也不适合炒股。但如果你下决心要把股票玩明白,那你就得精通经济、政策等等。


    我也知道宏观经济的内容不会有多少人去听,但教什么有时候不是我决定的,而是学投资就必须要学会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如果你一开始就排斥这些东西,那也恰恰说明你不适合投资这件事。你肯定会说很多人都排斥这些东西,没错、所以我开头才说多数人都不适合炒股,否则也不会有超80%的人都在亏损。


    我这人说话比较讲究效率,所以不太重视对言语的修饰,我的话听起来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请相信我,我说的每句话都是事实。然后回到正题,开始今天的教学,今天我们要学的是CPI和PPI指数,按照顺序先来讲讲CPI。CPI叫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项数据,即便不炒股的人也听过该指数。


    CPI反映的是居民消费的价格,如何理解消费的价格?没错,其实就是物价,通俗点讲所谓的CPI指数就是物价指数,这里指“物”包含了所有商品和服务。我花了1块钱买了一根雪糕,此时我为CPI指数贡献了1块钱。如果我买了10根雪糕,请问我为CPI贡献了多少钱?答案还是1元,因为CPI统计的是物的价格,而不是数额。我买再多雪糕也没用,只要一根雪糕还是1块钱,那么我对CPI的贡献就是1元。除非以后我只买5块钱一根的雪糕,这时候我对CPI的贡献就是5块钱。


    CPI统计的就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变化,这里指而定商品并不单指实物、服务也是商品的一种。我去按摩店捏脚,这也是消费行为,捏脚的费用也是物价的范畴,这部分消费也会统计到CPI当中。然后再来学习第二个数据,PPI指数。PPI理解起来比CPI复杂一些,PPI叫做“生产者物价指数”,所谓生产者就是工厂,统计的是工厂生产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工厂作为中间方,它的商品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出厂价格,另一种购进价格。


    所以PPI指数其实包含两个数据,也就是“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我们举个例子:我买了一袋榨菜,价格是2元,这一环节的消费是为CPI做贡献,因为CPI统计的是消费端的价格变化。榨菜的价格是2元,这个价格是在超市的零售价,超市去工厂采购时的价格一定不是2元,而是低于2元,我们假设是1.5元。这1.5元就是“生产者出厂价格”。也就是榨菜从工厂出厂时的价格。


    工厂为了生产这袋榨菜需要采购原材料,我们假设榨菜的原料是白菜,那么工厂就需要采购大量白菜作为原料,工厂购买白菜时花费的价格就是“生产者购进价格”。也就是工厂去购买原材料时的价格。所谓的“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以及“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就是这么来的,这两个指数统称为PPI指数,不过由于习惯性原因,当PPI指数单独出现的时候,大家会默认指的是“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但实际上PPI包含的是两项数据,也就是既包含出厂价格指数,也包含购进价格指数。


    不难发现,PPI统计的是生产者层面的价格变化,所以你可以理解为PPI是CPI的上游,二者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你看到PPI数据不断走高的时候,往往意味着物价CPI也有走高的可能。毕竟当白菜的购进价格上涨的时候,榨菜的出厂价格就会上涨,最终消费者消费榨菜的价格也会上涨。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些物价指数与股市又有哪些关系?一般股票也是商品的一种,如果物价持续上涨,那么股票作为商品也免不了上涨,虽然这是一种通胀带来的泡沫化上涨,但价格会涨却是不争的事实。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25 April 2024, 4:02 am
  • 4 minutes 6 seconds
    宏观经济篇:什么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文稿:】

    GDP也叫做生产总值,把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汇总,用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的数字就是该国的GDP,也就是国内所有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总价值,所以GDP叫做国内生产总值。早期的内容提到过:这世上有三种产业,这三个产业分别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农业叫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


    这三个产业中包含了所有细分行业,那也就说明,三个产业的总值加在一起就是上文提到的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我们今天要学的经济数据是有关工业的,叫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名字很长,但内容并不复杂,先把“规模以上”的条件去掉,剩下的就是工业增加值。对,你实际需要学习的其实就是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你可以不理解,但工业总产值你必须理解,因为之前我们学过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GDP叫做生产总值,那么工业总产值其实可以理解为工业领域的“GDP”,如果顺便把农业和服务业的总产值也算进去,那么得出的就是这个国家的GDP。


    了解了工业总产值后,接下来就是求出工业增加值,用工业总产值—工业成本=工业增加值。因为求的是“增加值”,也就是增加的那部分价值,所以需要减掉总产值中的成本,这些成本都是在成产过程中产生的。了解了工业增加值后,在这句话前面加上“规模以上”就是我们要学的内容,也就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所谓规模以上是指年主营收入不低于2000万的企业,只统计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了解这些企业产值变化的数据,就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讲了这么多有些人可能还是难以理解,对此我有一个更简单的理解方式,你可以将该数据理解为统计产量,也就是生产产品的数量,通过计算产品数量的变化,就能得到增加值的变化。具体案例大家可以查看文稿中的图片,点击播放页下方的简介即可查看。对于钢铁行业来说,统计局每个月都会统计钢材产量,单位是万顿。比如2024年三月份钢材产量是398万吨,同比增长了0.1%。这个0.1%就是钢铁行业的增加值。



    再比如汽车行业,2024年三月的汽车产量是9万辆,同比增长了6.5%。这个6.5%就是汽车行业的增加值。你会发现这些数据统计的都是各行业的产量,也就是生产的产品数量,通过这些数量的变化可以得出增加值的变化。然后把各行各业的数据平均后,最后得到的数字就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24年三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4.5%,这个4.5%就是这么来的。


    当这个数据不断走高的时候,说明这个国家的工业在高速发展,对于经济中高度依赖工业的国家来说是个好消息。如果你投资的股票中主要以工业制造业为主,或者说,只要你投资的不是农业和服务业的股票,那么你必须要密切关注这项数据的变化,这就是投资要看宏观数据的原因所在。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22 April 2024, 5:40 am
  • 3 minutes 56 seconds
    宏观经济篇:什么采购经理指数PMI?

    【文稿:】

    一个孩子的成绩好不好我们可以看总分,但每个具体科目的分数也不容忽视,经济亦是如此。GDP就如同“总分”一样,很笼统、很直接。如果你想细致了解经济的结构,就必须要对各项经济数据都有所了解,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经济数据——采购经理指数,也叫做PMI。


    PMI分为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但由于参考制造业的时候比较多,所以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制造业PMI。首先我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PMI指数?上文说过,这是一项经济数据,所以它是反映经济好坏的一项数据,不光如此、PMI对于预测经济方面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很多人都习惯参考PMI这项数据。


    PMI的中文叫做采购经理指数,采购经理是一个职位,听名字也能猜出来这个职位是做什么的,没错、主要是负责企业采购方面的业务,比如采购原材料等等。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让采购经理回答一些问题,最终通过采购经理们的答案就能编制出PMI指数。


    当调查的样本足够多的时候,就能反映整个国家的PMI数据。PMI指数有一个荣枯线,那就是50%。当PMI处在50%以下,说明制造业正处在萎缩区间,相反,当PMI处在50%以上,表明制造业处在扩张区间。所以请大家记住50%这个荣枯线,这是非常直观的参考点位。


    接下来讲一下PMI指数具体的编制过程,PMI指数可以分为五大项,分别为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五个分项加起来就是最终的PMI指数。具体来看,新订单就如字面意思一样,是指企业拿到其他企业的新订单数量,新订单越多,新订单指数就会越高,进而影响整个PMI指数走高。


    生产指数看的是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加快,那么生产指数就会上升,进而影响最终的PMI指数。从业人员指数统计的是员工数,员工多了,说明企业在扩产,从业人员指数就会上升,从而影响最终的PMI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就如字面意思一样,供应商配送时间快慢决定了该指数,当企业采购了一些原材料之后,供应商会负责运输,运输时间越快,说明整个供应链的运转在加快,该指数也会上升。


    最后一个是原材料库存指数,统计的是企业原材料库存的变化,库存中的原材料变多该指数就会上升,相反该指数就会下降。不难发现PMI指数的编制并不复杂,普通人都能理解,由于PMI指数反映了企业采购层面的数据,所以能相对更快的了解企业的经营变化。所谓的经济就是由无数企业奉献的,了解了PMI数据,你自然就能了解经济的变化。


    最后回到股市,当反映经济的PMI不断上涨的时候,对于股市自然也是利好,当一国经济足够强势的时候,该国的PMI也会长期保持在50%以上。PMI指数每个月都会统计一次,大家可以在国家统计局官网了解相关数据。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18 April 2024, 5:27 am
  • 3 minutes 57 seconds
    宏观经济篇: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文稿:】

    GDP代表了经济,而经济的好坏决定了股市的长期表现,问题来了:通过GDP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对经济好坏的结论,但决定GDP数值的又是哪些因素呢?只有了解细分项目我们才可能提前预判经济的好坏,进而在投资中做出理性的布局。


    经常关注财经新闻的朋友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顾名思义,一个国家的GDP主要由消费、投资和出口构成,将这三项贡献的金额加在一起,就是该国的GDP。


    先来讲讲消费:消费是拉动经济最基础的部分。我花钱去买商品,这就是消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是在拉动本国的GDP。当所有人都存在大量消费需求时,这个国家就需要生产足够多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这时候GDP就会增长,这就是理解消费最简单的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多花钱买东西,就是再为该国经济做贡献。


    然后是投资:这里指的投资不是指个人或企业的金融投资,而是指政府利用财政的投资行为。你可以理解为国家花自己“钱袋子”里的钱去投资,投资方向有很多,但主要是以基础建设为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基建投资。修路、修桥、修地铁、修机场等等,这些都是基建投资的范畴。


    我们假设某地要修建跨海大桥,这一座桥可能要投入上百亿,既然是修桥那就得有人来修,此时就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修桥除了用人之外,还得用各种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这时候得益于该项目的实施,间接为上游供应链提供了需求,养活了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


    就像上文提到的消费一样,有人花钱消费就会带动GDP,而政府投资实际上是政府主动花钱消费的行为。我要修桥就得花钱,花钱是为了买商品,这时候其他企业为了满足我的需求,会加大商品的生产,当商品被我消费掉之后最终会转变为GDP。所以政府投资的力度越大,对GDP的贡献也就越大。


    最后一项是出口:出口就是把本国的商品卖到国外、去赚外国人的钱。与出口对应的还有进口,也就是进口外国的商品,让外国人赚我们的钱。当出口的金额大于进口金额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贸易顺差。相反,当出口金额小于进口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贸易逆差。想通过出口拉动本国的经济,就需要加大出口力度,这样才能实现贸易顺差,而贸易顺差的金额最终会增加本国的GDP。


    比如某国去年的出口额是100元,而进口额是60元,贸易顺差就是40元。你可以理解为该国去年通过国际贸易净赚了40元,而这40元最终会计入到该国的GDP总量中。如果一个国家常年属于贸易逆差,意味着出口层面一直在拖累本国的GDP。


    以上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也就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些数据在国家统计局官网都能查到,你可以通过这三项数据来了解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对后面的投资做出客观的决策。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15 April 2024, 4:44 am
  • 4 minutes 12 seconds
    宏观经济篇:GDP与普通人的关系

    【文稿:】

    GDP是宏观经济数据,很多人都听过这个词汇,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总觉得这些数据跟自己没啥关系,甚至总有网友调侃到:“GDP高不高与我3000块钱工资有关系吗?”我的回答是:非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不小。GDP不光决定了人们的工资水平,甚至还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


    很多人都羡慕发达国家的人,觉得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安逸,最典型的就是欧洲一众国家。他们把生活过得如此安逸,主要原因就是GDP足够高。我知道这时候有人会出来反驳说:“论GDP我国比他们更高,我国GDP目前排在世界第二,欧洲那些国家都排在我们的后面,怎么能说人家的GDP比我们更高呢?”


    注意,GDP分总量和人均,我说的GDP高低指的都是人均GDP,也就是用这个国家GDP的总量除以该国人口。欧洲国家因为人口较少,所以GDP总量并不高,但人均GDP却很高,这导致他们的福利待遇比较好,人们普遍没有“后顾之忧”,小日子过起来自然舒坦许多。


    对于老百姓来说,“后顾之忧”无非就是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人们通常称这些为社会福利。GDP高的地区这些福利待遇自然也会很高,哪怕人们的工资少了点,但一想到看病不用花大钱,老了也不愁没钱,失业了也不愁饿死,生活自然会过得很安逸。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GDP高的地方社会福利也高?举个例子:A国家的工人,平均每人每年生产1件商品,B国家的工人平均每人每年生产10件商品。如果商品的价格相同,这意味着两个国家的GDP相差了10倍,也意味着B国家的企业收入也将是A国企业的10倍。毕竟生产的商品更多也意味着利润更多,当企业利润变多的时候,给国家纳的税也就更多。


    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税收变多了,国家手里的钱也就变多了,这叫做“取之于民”,但国家不是一个盈利机构,取之于民的钱最后会用之于民,国家会把这些钱作为社会福利回馈该国的公民。总结一下,GDP高意味着企业收入也会提高,企业收入提高、最终会通过税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国家会利用这些钱去提高社会福利待遇。人们的福利待遇变高了,生活压力自然就会减轻。


    所以别再说GDP与普通人没有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在贡献GDP,同时又在享受GDP增长带来的红利。当经济增长的时候,人们的收入也会增长,但这时候总有人会出来抬杠说:“收入增长了有什么用,物价也在上涨,购买力并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得出的结论是GDP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且用发达国家举例说明,说人家的收入虽然高,但物价也很高....


    但通过我上文的内容大家应该认识到:老百姓过得好不好不光要看收入,还要看“保障”,老外的日子过得舒坦并不是因为收入高,而是因为“保障”比较多,而这背后都是GDP、也就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我们国家目前的人口是14亿,人口很难再有变化,当未来我们的GDP翻倍的时候,人均GDP也会翻倍,到时候再去看国民的社会福利,你会发现比现在会好很多,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会小很多。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11 April 2024, 4:27 am
  • 4 minutes 5 seconds
    宏观经济篇:GDP与股市的关系

    【文稿:】

    作为投资者经常能听到GDP这个词,但对于多数人来说,比起GDP的概念,大家更想知道的是GDP与股市的关系,想知道GDP如何影响股市走向?“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意思是一国经济如何表现股市就会如何波动,二者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很多人觉得GDP对分析股市没啥用,那是因为多数A股的投资者本质上都是投机者,他们只在乎股市短期的波动,像经济这种长期影响股市的指标根本不会去分析。股市的长期走势必然会跟随经济波动,一国的GDP持续走强,该国的股市也会上涨。


    我们把整个股市理解成一只股票,这时候分析股市就会变得简单许多。股市涨不涨主要看两样东西:一个是经济、另一个是流动性。所谓的流动性就是钱,一国的经济或许没啥变化,但流通的钱变得足够多的时候,该国的股市也会上涨,这就是流动性对股市的影响。


    我们假设流动性不变,那么股市的走势将于经济强相关。经济走强,股市必然也会走强。这里有人会有疑问:经济到底是如何影响股市的?先回想一下上期教学的内容:当GDP不断上涨的时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企业生产的商品足够多,商品卖的也足够多,利润自然也会不断上涨。对于利润不断上涨的企业,他们的股票一定会受到追捧,这些企业的股价自然也会上涨。


    当多数企业都存在这种现象的时候,整个股市自然也会上涨,这就是经济与股市之间的关系。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经济数据很好、但股市却没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流动性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你观察的时间周期太短的缘故。流动性的问题上文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种“奇怪”的想象,那就是GDP每年都是正增长,按理说股市也应该如此,但很多时候股市却不涨反跌。举个例子:假设某国第一年的GDP增长了5%,第二年同样增长了5%,按照股市反映经济的原理,该国的股市也应该每年上涨5%才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股市第一年反倒跌了-5%,然后第二年涨了10%。


    如果你只站在第一年的时间维度去分析的话,就会得出经济与股市不匹配的结论,即经济增长了5%,但股市却跌了-5%,有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因为股市失灵,只是因为你参考的周期太短。一年时间对于天天投机取巧的人来说很漫长,但在经济周期中却是很小的单位。某一两年经济与股市出现错配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只要把时间拉的足够长,你会发现在不考虑流动性的情况下,一国的经济增长与股市的涨幅是大致是相符的。


    GDP增长5%,但股市却下跌-5%,只能说明二者出现了短暂的错配,只要你把时间拉长,你会发现第二年股市反弹了10%上去,直接磨平了二者的差距。所以你如果是长线投资者的话,请不要在意股市短期的波动,对你而言最小的时间单位就是一年,如果没有这个耐心就贸然去做长线,很多时候反倒是会害了你。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8 April 2024, 4:28 am
  • More Episodes? Get the App
© MoonFM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