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读营养 六粤非常(带字幕)

粤语学院

六种粤语朗诵的非常文章: 启智慧,警世人,情抚慰,奇艺观,暖众心,美耳目 每周至少三篇精选文章,用最纯正地道的粤语娓娓道来 欢迎添加主播微信:amenlaoshi 探讨文章内容,暗号是“六粤非常”

  • 24 minutes 50 seconds
    死亡的颠覆性思考

    死亡有一万扇门,你在哪扇门前谢幕

            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预防医学将利益到越来越多的人。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一番抢救后,终于保住生命。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朱正纲,2015年起,开始四处去“拦刀”。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现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医院,首选就是开刀,然后再进行化疗放疗。“就是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再用化疗放疗把周围小土块清理掉。”这种治疗观念已深 植于全国大小医院,“其实开刀不但没用,还会起反作用。
    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结果在手术打击之下,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转化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而是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缩小或慢扩散。因为动手术不但会让患者死得更快,而且其余下日子都将在病床上度过,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所以,朱正纲现在更愿称自己是“肿瘤医生”,外科医生关注的是这次开刀漂不漂亮,肿瘤医生则关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这有本质的区别。”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时,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201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几年前,我的导师查理,经手术探查证实患了胰腺癌。负责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是美国顶级专家,但查理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他第二天就出院了,再没迈进医院一步。
    他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控制病情,然后将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后的时光上,余下的日子过得非常快乐。”穆尤睿发现,其实不只是查理,很多美国医生遭遇绝症后都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手术,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身上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这是连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
    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于是患者的噩梦开始了。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何谓死亡质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英国为什么会这么高呢?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英国医生一般建议和采取的是缓和治疗。何谓缓和治疗?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便采取缓和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呢?
    一是治疗不足。“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二是过度治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尤其是后者,最让人遭罪。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刘端祺,从医40年至少经手了2000例死亡病例。“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每天,他都会遭遇这样的请求。他点着头,但心里却在感叹:“这样的抢救其实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剧,每一集演完,都告诉我们,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很多冤枉钱。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关于如何抉择死亡前的时光,不想做过多的说明。想必大家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选择。大家可以将自己的看解或见解留言。
    但站在每一位患者的角度,让每位患者病有所医,这个是必不可少的。最近很多医院的医生都不解,医院越来越多,医生医术越来越高,而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不治之症也越来越多。在此希望大家时刻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至少每隔一两年要给自己的身体做个全面的健康检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是否有异常。

    身边也有很多朋友经常和我说,像癌症这种重大疾病。发生概率很低,尤其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概率更低。没必要去预防,也没必要去担心这些事,过好当下就好。
    像上面这种思想,是尤其不赞成的。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还关系到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旦发生重大疾病,我们自身往往承担的只有身体上的疼痛,而家人需要承担的就比我们多得多了,比如心灵上的折磨,精神上的折磨,以及有时还需背负砸锅卖铁的经济上的折磨。
    曾有人说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一旦患上重大疾病,尤其是家中顶梁柱患上重大疾病,则会导致家庭衰败,甚至负债累累...当今这个社会预防医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常言道:年轻的时候不养生,老来养医生。注重预防医学,花最少的钱,让健康相伴一生,让幸福相伴一生。
    29 August 2017, 12:26 pm
  • 9 minutes 36 seconds
    【暖】彭于晏简史

    我常常在想,人的容貌是一开始就命中注定的,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除整容),如果可以,那要有多努力?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wKgJXllzLsbSQZrOAACvzxvdgps01_mobile_large.jpeg

    wKgJXllzLseBCVNfAABwsvPrmEE58_mobile_large.jpeg


    这个小胖墩,小学毕业的时候只有1.5米,而体重却多达140多斤,简直就是行走的肉球。


    他一直保持横向增长的态势,直到高三,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胖了,于是他开始每天刻苦锻炼,并且疯狂的喜欢上了篮球运动,后来他停止了横向增长,开始竖向增长,一直长到了1.82米的大高个,瘦下来的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比之前俊朗多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都猜出来了,他就是彭于晏,他已经35岁了,身材却还是那么完美。


    wKgJXllzLsiSrGO9AAS-J0M64Kw588_mobile_large.gif


    彭于晏出生于单亲家庭,自小父母离异,13岁随家人移民加拿大。他并不喜欢读书,却考上了温哥华最好的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而且还主修经济学。


    2002年暑假,彭于晏的外婆过世,他为奔丧回到台湾,遇到小时候拍广告认识的导演,找他演出偶像剧《爱情白皮书》,与他同戏合作的余文乐、杨丞琳和范玮琪,他们都迅速蹿红,只有他一个人一直不温不火。


    出道七年,他没有任何要红的迹象,后来,他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和阮经天一起主演钮承泽导演的电影《六号出口》,结果,票房惨不忍睹。


    后来,阮经天独自一人扛起大梁与钮承泽导演合作电影《艋舺》,那一年不仅票房大卖,阮经天更是凭借这个电影拿下金马影帝。


    那段日子,彭于晏心情非常差,他开始怀疑人生,为什么别人会有那么多戏演?有那么多粉丝,赚那么多钱,拍那么多广告?


    wKgJXllzLsuRBbisAABqRYG9Kvg16_mobile_large.jpeg


    但是他没有怨天怨地、牢骚满腹,而是重新反思自己,最后他得出结论:其实是自己还不够好。


    wKgJXllzLszxZPw1AABUuu5aNYQ84_mobile_large.jpeg


    然而,命运的魔爪并没有就此放过彭于晏。


    他和经纪公司产生合约纠纷,整整一年没有戏拍,此时的他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反而欠别人五千万台币,他陷入了人生最低谷时期,一度神经衰弱、精神极度焦虑。


    或许总是要在最深的谷底,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这时一个偶然机会,彭于晏接到了电影《翻滚吧!阿信》的戏。


    拿到剧本后,彭于晏看哭了两遍,其中一次他哭的最惨,那是阿信正在单杠做双臂大回环的时候,突然脱手,头砸在铁杠上栽了下来,被送去紧急抢救。


    他仿佛在阿信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他说:“从他(阿信)在年少轻狂的时候,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东西。”


    其实《翻滚吧!阿信》这个电影一开始没有任何人敢接,因为剧中有大量的体操动作,而体操是在体育运动中的难度系数极其高的,一般人绝对无法完成,甚至连导演都一度觉得要请专业的体操运动员来饰演阿信。


    彭于晏哪里会管这么多,用《翻滚吧!阿信》电影的一句台词就是,“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机会,就要用尽全力!”因为这对彭于晏来说,是他唯一的一次翻身机会。


    wKgJXllzLs2RPU-sAABweH_G10A06_mobile_large.jpeg


    不知道是《翻滚吧!阿信》选择了彭于晏,还是彭于晏选择了《翻滚吧!阿信》,或许他们是彼此成就对方,最后彭于晏和电影都大获成功。


    为了拍这部电影,彭于晏苦练了八个月,几乎每天进行十余小时的体操练习。而为了保持身材,彭于晏只吃不加任何调料的水煮餐,后来他居然可以熟练操作体操的6个全部项目。


    终于,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精湛的演技,成功做到了谷底反弹,入围了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wKgJXllzLs_AHVBLAA2NzWGJINw270_mobile_large.gif


    一炮而红后,很多戏纷纷找到了他,为了拍《激战》,他花了三个月时间接受密集训练,还特意到建筑工地接受“魔鬼式”训练。


    每天除了各种体能锻炼之外,还有大量的搏击技巧训练,每天训练时间有八、九个小时,学会了泰拳、巴西柔术、锁技等技能。


    关于这段日子,他自己用“不堪回首”来形容,拍阿信的时候他的体脂率是6%,而拍《激战》的时候他的体脂更低。


    wKgJXllzLtCh090PAABYcT08l9c49_mobile_large.jpeg


    关于彭于晏,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他每拍一部电影,都用尽全身的力气,get到一个新技能。


    拍电影《海豚爱上猫》的时候,他戏演完就马上拿到了海豚训练师的资格证。


    wKgJXllzLtLz2Ds8AABv0UWpjGY39_mobile_large.jpeg


    拍电影《听说》的时候,他练习了三个月的手语,每天都要练到手抽筋,终于学会了手语。


    wKgJXllzLtORBmT_AAA5akRBW4I77_mobile_large.jpeg


    拍《我在垦丁天气晴》的时候,他学会了冲浪。


    wKgJXllzLtWjg-JHAAB6XEz4bfA59_mobile_large.jpeg


    拍《黄飞鸿之英雄有梦》的时候,他继续玩命,用零替身,跟着师傅终于学会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


    wKgJXllzLteT5RfuABnHJH6cNss501_mobile_large.gif


    拍电影《破风》的时候,他每天骑行6、7个小时,超过导演要求的任务量去训练,几乎把全香港的山都骑遍,考下了场地专业赛车手证。


    wKgJXllzLtnwn0c-AA1ij6jCSyM043_mobile_large.gif


    拍《湄公河行动》的时候,他学会了泰语、缅甸语和射击,还参加了泰国皇家御用保安的特训。


    关于彭于晏的泰语,有个在泰国呆了六年,并且会泰语的网友这样评价:“在审犯人的时候,他一口标准的泰语震惊到我了。


    刚开始我以为他这么年轻的演员最近又这么红,用泰语配音也无可厚非,谁知看了几个他说泰语的镜头,居然口型什么的都对上了,发音也很标准,听不出别扭的口音,原来他是自己会,而且还说的那么好!”


    wKgJXllzLtyjTqOCAAx2SVhP6Fw616_mobile_large.gif


    彭于晏曾经说:“我就是没有才华,所以才用命拼。”其实才华这个东西很缥缈,只有努力才是真实的。


    一个有颜值有八块腹肌会冲浪会驯海豚会体操会手语会拳击会骑行会射击还会四国语言的人,你说他有多努力?放眼整个娱乐圈,你能找到第二个?


    连我一个男的都很喜欢他,你就知道他魅力了。


    彭于晏一直在默默修炼,积蓄能量,他是一个谦卑的人,一个努力的人,一个勤奋的人。


    wKgJXllzLtzT4AbHAACXWTgVUh815_mobile_large.jpeg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彭于晏都已经那么帅了,还在那么用力为了自己的未来打拼,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颓废呢?你所以为的不可能,你真的有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拼了吗?


    最后,送几句彭于晏的话给大家:


    01. 人生很长,假如都为了别人怎么看的话,会很辛劳,不如面对自己的人生,开心一点。


    02. 自己就一路跌跌撞撞过来,再惨都经历过,再惨能有多惨?人生有梦想就要坚持,不要担心太多东西。


    03.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


    04. 人生最棒的感觉,就是你做到别人说你做不到的事。


    05. 我仍然继续努力,心存卑谦心怀希望,不是努力所得到的,总觉得不是属于我的。


    22 July 2017, 10:53 am
  • 9 minutes 43 seconds
    【美】其实你食嘅唔系荔枝肉



    但保鲜却是一直以来的头号难题,为了延长它的赏味期限,人们采取了怎样的加工方式,又发明出怎样的另类吃法呢?










    荔枝成熟于高温高湿的盛夏,呼吸代谢极为旺盛,采摘后生理变化剧烈。它的果皮较薄,水分容易流失,养分十分丰富又容易招微生物的侵害,因此荔枝很难保鲜。为了能够长时间品尝到如此美味的“南国佳果”,在没有冰箱和高速交通工具的古代,人们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










    wKgJXllzKzzicGHxAABh0YM-2kU26_mobile_large.jpeg
    荔枝干


    从鲜荔枝到荔枝干,可以说是啖荔爱好者退而求其次的办法,但经过加工处理的荔枝干,其实也别有一番风味。荔肉厚、味香甜,还能满足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送,让荔枝的“圈粉”范围越来越广。


    wKgJXllzKz7A6mi3AAFRqA2KMsM27_mobile_large.jpeg

    民国“万诚兴”荔枝干商标


    wKgJXllzKz7RtRzGAAB9e32XjFI39_mobile_large.jpeg

    民国“粤东广奇昌罐头庄”

    黑叶荔枝商标纸


    糖水罐头、蜜饯荔枝肉也有一群拥趸。这样的制作方式食用起来方便、美味,自尝、请客、送人都是不错的选择。在民国至上世纪有不少生产荔枝罐头或干果的品牌,有些你是否曾有印象?


    wKgJXllzK0DikXfkAACa-u1b3HE48_mobile_large.jpeg

    20世纪红旗牌糖水荔枝商标纸


    wKgJXllzK0HRB_PTAAB9KTDqU9479_mobile_large.jpeg

    20世纪路桥牌糖水荔枝商标纸


    wKgJXllzK0GyEj25AABDS_oTEO050_mobile_large.jpeg荔枝酒


    “红透蝉纱裹玉肤,酿成香味胜芙蕖。”这是诗人形容荔枝酒的佳句。荔枝酒酸甜适中,带有独特的荔枝果香,同时又具有理气健脾、养血益肝之功效,好喝又健康。


    而据《岭南荔枝谱》记载,早在唐代,便有岭南人偶然制成荔枝酒。这种酒以荔枝为原料,自然发酵而成,芳香浓烈。至明清,广东荔枝酒酿制技术提高,采用烧酒配制工艺,把荔枝原浆浸泡在烧酒中,既有烧酒之烈,又含荔枝之味,深受广东人喜爱。


    wKgJXllzK0Oy0d_uAABtn8ea76E52_mobile_large.jpeg

    “漏影春”材料

    荔枝肉、松子、鸭脚(银杏)


    此外,荔枝也曾是茶文化里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果,出现在宋代“漏影春”里。这是一种别致的戏茶之法,也是古人对饮茶方式极致追求的一种体现。


    据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载:“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即将镂空之纸贴在茶盏上,再撒上茶末,取纸后便形成花朵状,作为花身,然后以荔枝肉为叶,松实、鸭脚(即银杏)等为花蕊,构成一幅精致奇妙的花图。观赏一番之后,再用沸水冲饮。有没有觉得小小的荔枝肉顿时变高大上了呢?


    wKgJXllzK0TTlD-ZAACC7haZDw007_mobile_large.jpegwKgJXllzK0bAhsVoAABO1r3AEPE91_mobile_large.jpegwKgJXllzK0fieywoAACufbpQPMo44_mobile_large.jpegwKgJXllzK0ihlxcAAACZwMGHZ8I40_mobile_large.jpeg

    “漏影春”示意图

    (图来源于网络)


    但到了明代,提倡从简,受到开千古清饮之源的影响,过去作为茶果的荔枝等果品,被认为是夺味之物,不宜配茶。


    此外,荔枝醋、荔枝汁等衍生制品也成为人们想念甚至取代吃鲜荔枝的一种替代品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wKgJXllzK0qxgwT_AABNgxHFisc61_mobile_large.jpeg

    荔枝蘸酱油


    据传这是闽粤一代部分地区非常特殊的吃荔枝方法,剥去壳蘸酱油直接吃,酸甜咸的口感杂陈一起,实在不可描述。曾有网友这样形容吃“荔枝蘸酱油”的体验:“味道形容起来就是你在大海里游泳呛了一口水,又突然有人往你嘴里放了一勺糖,就是这样。”

    不过,专家认为少量食用无大碍,但消化不好的人切勿轻易尝试,避免引发肠胃疾病。如果实在想尝试甜咸搭配的吃法,荔枝泡盐水是不错的选择,不仅能提鲜增味,还能平衡体内电解质。

    其实,荔枝蘸酱油还不算“可怕”,进阶版的还有荔枝虾球、糯米荔枝扣等,让荔枝与各类食材一起烹煮,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你敢尝试吗?


    如果这些“奇葩”吃法已超出你对荔枝的认知范围,别走,更另(kě)类(pà)的还在后头!那就是:



    如此独特的吃法来自清代广东人李倩。据《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粤中荔枝,必俟五六月红熟,方以甘鲜擅名。非其候,则攒眉螯口,不可下咽。”但李倩唯独喜欢吃未熟的青荔枝,食用时蘸以香山盐虾酱,一次可吃上百枚,称其“人间至味”。


    能接受这般独特吃法的其实都不是一般人,如果你知道李倩心中的其它“人间至味”,也许就恍然大悟了。他超级爱吃醃鸭屁股,而且是“每膳必需”,还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世不爱宝,我不忍其弃于地也。”


    这些荔枝的另类吃法,也许对一些人来说是嗤之以鼻难以接受的,但对部分人而言却是找到了吃荔枝的另一种滋味和乐趣。




    22 July 2017, 10:37 am
  • 12 minutes 13 seconds
    【启】唔系个个女人都啱做人老母

    原标题: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做母亲,不是所有女性都应当做母亲)

    今天是个美好的周末,还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

    应了托尔斯泰的那句老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母亲的赞美总是相似的,对母亲的怀疑则各有各的疑点。成为一个母亲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严肃庄重的身份,到底背负着怎样的责任?不是每个女性都明白这一点,就如同不是每个女性都适合母亲这一身份。

    这个母亲节,我们想跟大家聊聊如何去看待母亲这个身份?它意味着什么,它需要怎样的准备?对任何一个女性来说,成为母亲之前,都需要在心理、感情、经济状态上的反复思量:生育不应当是个天经地义的条件反射,而应当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清醒选择。

    女性该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该不该生孩子?

    “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去见到还没有生你的年轻时的妈妈,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这是这几天微博上一个很热的话题。我原本以为答案里都是各种各样双色球、彩票号码或者买房子的建议,没想到,最多的留言是:

    “别跟我爸结婚,他天天打你。”

    “我是女儿,下一个才是儿子,别生我。”

    “不想生我就别生我,不要生了我还怨我。”

    “希望你能拥有更好的人生,我不介意我不存在……”

    看得人心里难过。

    孩子的声讨

    不相爱的父母不应当生育

    看评论,主要反映了以下一些现实:

    重男轻女极其严重;

    母亲这一辈的女人,婚姻太多不幸了,但在父母的不和中几乎没有人是站在父亲一方的,普遍认为这种情况下的父亲是“混蛋”;

    这一代的年轻人内心也很不快乐,很多人不希望出生。

    当然,这不能作为抽样的样本来统计,只能是作为个案来看待。转发与留言各自一万多,但认为母亲婚姻不幸、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出生的孩子,竟然集中那么多,说明,这真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些“母亲”,主要集中在五十多六十多岁的这一代。为什么年轻一代们会有那么大的比例认为父母婚姻不幸,母亲活得憋屈,自己也很压抑,甚至宁愿不出生?而且,在这里,你看到的都是同情母亲?

    媒体: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做母亲、应当做母亲

    《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作者:  [美] 欧文D·亚隆

    译者:  庄安祺

    版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

    我能理解,因为在他们眼中,母亲是婚姻不幸的主要承受者。并不是说“母亲”这个角色就是完美的,但问题发生时,那个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婚姻家庭当中、投入生育和抚养孩子的人,显然会承担更大的痛苦。

    最可笑的是,在传统的文化压力之下,离婚对女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遭受家暴、出轨或者夫妻感情不和,不是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干脆分开。而是变成“生个孩子就好了”。我听过好多例子,妻子在怀孕期间丈夫出轨,孩子生下来以后妻子以泪洗面;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再生一个二胎。

    这样的父母,人品差到要爆表,智商情商皆为负数,对待自己的人生极其不严肃。他们能生出什么样的孩子?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吗?能让孩子快乐成长吗?

    只怕,他们的孩子以后又要来声讨这种不负责任了。

    反复自问

    “我真的想要孩子吗?”

    当然,婚姻、生育对于男性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但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是否生育的决定,应该是把握在女性手中的。因为子宫是女性的。

    人类作为一种高等动物,只要需要种族繁衍,雌性就有责任挑选基因优良的雄性,以及明显有责任心、有能力养育后代的雄性,这样才能让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越来越优秀。反之,没有责任心的雌性,才会没头没脑地把珍贵的生育机会随便交给不合格雄性,而且,对方还没有责任心,随时拍拍屁股走掉。只留下雌性,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把幼儿潦草地抚养长大,人种便越来越退化。

    媒体: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做母亲、应当做母亲

    《婴儿与母亲》

    作者:  [美] 温尼科特

    译者:  卢林 / 张宜宏

    版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6月

    女性应尽的责任就是,好好甄选适合繁殖和生育的男性,让其为养育后代共同筑巢、提供温饱,并让后代受更好教育。——如果条件不成熟,那么不生育,也不失为一种自我负责的方式。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当传统定位为“男主外、女主内”的时候,就相当于把女性的主职钉牢在婚姻与家庭之内。再加上生孩子、抚养孩子,女性承担的责任往往比男性大得多。今天哪怕男女同样要工作、同样应该分担家务了,该不该生孩子、想不想生孩子、什么时候生,也是女性必须好好思考的问题。

    女性必须反复地躬身自问:我真的想要孩子吗?我准备好了吗?

    消除恐惧

    生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前提是,你应该找到合适的、有资格繁殖后代、也有耐心照顾他人的男性。

    试问一下,你目前的婚姻是你想要的吗;你的丈夫,正是你爱的人吗;他能给你安全感吗?

    说起来很轻松,姑娘们都会说,“他对我很好啊”。我以为,“对我好”,是走向婚姻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而且,这个“对我好”,主观意识太强,太容易发生变化。你图的“对我好”,是帮你送花、拎包、系鞋带、甜言蜜语,还是真正把你的利益摆在面前?

    见过太多案例里,“凤凰男”把财产都用来接济乡下的亲戚了,甚至连岳父母的家产都要觊觎。在自己的父母干涉家庭生活中,要求妻子无原则地顺从父母。还有一些人,甚至在妻子难产需要动手术的时候,也为了保全男婴,不肯签手术同意书……这样的案例,我可以举出无数个。假如说,婚后出轨可能是因为感情发生了变化,不代表当初他没有爱过你;那么,这些极其自私的举动,说明了这种“丈夫”从来就只爱自己,没有爱过别人,你应该及早擦亮眼睛了。

    媒体: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做母亲、应当做母亲

    《母爱的羁绊》

    作者:  [美] 卡瑞尔·麦克布莱德

    译者:  于玲娜

    版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0月

    只要夫妻两人的感情并不那么如意,生孩子,将会使你们的不和乘以一个平方;这样的孩子既会成为你们重新调整婚姻关系的障碍,让你不敢离婚;也会坑了孩子,让他变成一个出气筒。

    靠“生孩子”来解决夫妻矛盾,就和喝鸩酒来解渴没有什么区别。

    很想提醒女性,你要进入婚姻,就应该有离婚的能力,甚至是万一带着孩子也敢离婚的能力。女性应该把婚姻看成是一种合同,不管你觉得你们有多相爱,永不公开。既然是合同,签署的时候同时也该有违约的条款,那就是婚姻退出的机制。

    否则,不管对方是出轨、家暴、重男轻女、吃喝嫖赌五毒俱全,你也只能说这句话了:“还能怎么办呢,当然是原谅他啦。”

    你问过你的孩子原谅这样的爸妈吗?

    更何况,这样没有责任心的母亲,最擅长的就是把自己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认为都是孩子害了自己一辈子;自己忍耐不幸都是为了孩子好。

    生育的条件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相知相爱

    什么情况下适合生育?是夫妻之间相爱相知,是两人愿意共同为孩子的未来奋斗,是身心健康,心智健全,知道每个人的责任、义务和边界。如果这样的家庭很想要孩子,那是一件好事,他们有身心平衡健康的孩子的机率是非常大的,对他们自己、对人类来说都是功德。

    说了那么久,可能有人说,你为什么不提经济条件了?现在的房价那么高,没有房子、没有学位敢生吗?穷人哪有资格生孩子?

    媒体: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做母亲、应当做母亲

    《爱的序位》

    作者:  [德] 伯特·海灵格 

    译者: 霍宝莲

    版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10月




    当然,这也不是不重要。想要孩子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受到好一点的教育,经济条件对每个人都是种考验。但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硬指标。难道要按照资产排列,达到一定标准的才有资格生孩子?可那些富有的、有权势的,如李天一出生的家庭,又把他教育好了吗?

    外在的好教育,就像奢侈品,有条件的人可以买爱玛仕,条件稍逊的可以买普通名牌包;弱一点的还可以买没有什么牌子的包包,照样能装东西,结实好用就行。——不同的人可以寻求不同层次的教育。我觉得,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是那个兜底的包包,可能平凡,但仍然能做一个大写的“人”。

    以后,当某天你的孩子能以你为荣、而不是以你提供的物质为荣的时候,当他感谢你带他感受到这个有趣的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你的教育成功了。

    20 June 2017, 9:47 am
  • 14 minutes 39 seconds
    【启】中国古代称谓的智慧

    几岁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龄呢?


    一个中学生说:“3岁,因为不用去上学。”


    一个中年男人说:“25岁,那时你还有用不完的精力,现在一到晚上9点就昏昏欲睡了。”


    有家庭主妇说50岁,因为孩子成家后就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了;还有人期盼悠闲的退休生活……


    人们往往在年少时憧憬长大的自由,长大后怀念年少的无忧。其实,每一个年纪都是美好的,我们无法选择年龄,但我们可以活在当下。


    我们的祖先对此有着自己的智慧。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他们都赋予其一个美好的称谓。


    它告诉我们,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却有正当最好的年龄。


    wKgJWVlHoFWRntZFAAHnjPnSPEg16_mobile_large.jpeg




    wKgJXVlHoFaBNhZzAAA4zQVu1qI97_mobile_large.jpeg



      赤子(0岁)


    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之为“赤子”。赤子之心,说的就是一颗如同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的纯洁心。


    我们初见世间,眼神清澈,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善意。这是一种美丽的稚嫩。


    wKgJWVlHoFeTdyj1AAFx-l4e5mk83_mobile_large.jpeg



      孩提(2-3岁)


    这时婴儿已经长大了一点,但还不会走路,得大人抱着。“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两腋将他抱起来的动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形容孩子在襁褓中咯咯的笑声。


    今天,人们仍常常用“孩提时代”形容自己的童年。那时我们在父母怀中牙牙学语,路不会走,话也说不清,但我们却渴望用自己的心去靠近这个世界。


    wKgJXVlHoFixEZ5gAAC8dCZnmhg25_mobile_large.jpeg



      垂髫(3-9岁)& 总角(9岁-13岁)


    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


    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9岁之后,才把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


    《诗经》里,“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男女主人公两小无猜,年幼的感情也许不成熟,却饱含美丽诗意。


    与有情人做快乐事,不问是劫是缘。这是年少特有的率真和勇敢。


    wKgJXVlHoFrQaPaLAAGUvU7Bkak50_mobile_large.jpeg




    wKgJXVlHoFvAdrldAAA8AYbIFt851_mobile_large.jpeg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刚新新萌发,充满娇俏的灵气。


    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代的女孩从12岁开始便可以戴发饰,装扮自己。


    从古至今,青春都是一个爱美的年纪。处于这个年龄的女孩,穿着不华丽,眉眼也尚且稚嫩。


    清秀的面容、灵动的眼神,就是生活给她们最珍贵的礼物,任何浓妆艳抹都不能比。


    wKgJWVlHoFyi5gg4AAD0_IUb_BE20_mobile_large.jpeg



      及笄&束发(15岁)


    到了15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则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要用笄[jī]子盘起头发,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


    归有光 《 项脊轩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15岁,在今天是读初中的年龄。这是一个吸收知识的年纪,同时也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叛逆”年纪,往往内心未曾成熟,却又急于成熟。


    但正因为有了这个“兵荒马乱”的阶段,我们才能在磕磕碰碰中成长。无论是变换发型也好,是“叛逆”也好,这都是一种对青春的梳理,一种走向成熟的象征。


    wKgJXVlHoF6QXtypAAHR8MHSuNM64_mobile_large.jpeg




    wKgJXVlHoGCC08DJAAAyJv8H3Ek43_mobile_large.jpeg



      花信年华(女子20-25岁)


    现在女子到了24、25岁,都要被喊“剩女”了,但古人却赋予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一个非常美丽的称呼──花信年华。


    花信,是应花期而来的风。节气中的信风,带来开花的音讯,女子年方廿四,也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诗云:“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诗人为了一睹花开时刻,生出击鼓催花的念头,古人尚且如此浪漫,我们怎么反而把大好年华看成人老珠黄?


    无论是什么年龄,都要对自己的美有自信。你本来就很美。


    wKgJWVlHoGHCczSSAADazZrKJmY89_mobile_large.jpeg



      弱冠(男子20岁)


    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在家族的见证下,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的贵宾加冠,以示成年。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血气方刚,而仪式,正是要提醒他们,今后人生,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要无愧于心,无怨无悔。


    成年是人生的一道坎。从此,你要做自己的斗士,做自己的保护伞,挡着、扛着、分担着,靠自己的力量走向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


    wKgJWVlHoGKRZPzGAAH0u5jAjxM21_mobile_large.jpeg



      而立之年(30岁)


    2000多年前,孔子说“三十而立”,从此“三十”就成了中国人衡量男儿是否有能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古时的男子比今天成家立业得早。他们15、6岁即可婚娶,20几岁就儿女绕膝,不到40岁便不乏儿孙满堂,所以三十而立,在那个年代算是应当之事。


    wKgJXVlHoGOD5a0WAAK3FfGF9kc08_mobile_large.jpeg



    今天比古代则大有不同。年轻人20多岁读完大学,有些为谋生奔波,有些继续未竟的读研、读博之学业理想,较之以往,人生更为多元,也更为漂泊不定。


    如今青年人,30岁也许尚未成家,也许尚在为理想奋斗,甚至尚在摸索人生方向,离真正的成熟还有一定距离。


    但此时的我们,身心健朗,有了一定的历练,不像年轻时莽撞冲动,又拥有对生活的拼劲和热情。三十而立,不是早早地限定自己的未来,而是确立一股对生活的信心和意志。


    30岁,生活有着无限的可能。


    wKgJWVlHoGWB9jmpAAELuSSTVWM55_mobile_large.jpeg




    wKgJXVlHoGfB-cPTAAAuC8cMqcQ38_mobile_large.jpeg



      不惑之年(40岁)


    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会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也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wKgJXVlHoGjTosdkAAFxKkBVqII65_mobile_large.jpeg



    很多人说“人到中年”,掩不住老气横秋,但最好的年华从来与年龄无关。


    40岁,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浮躁,懂得一心一意,懂得用心经营,这是成熟。


    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无时无刻不想着买买买,而是有了自己的标准和格调,这是品味。


    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四处漂泊,有家人、有陪伴,有依靠、有温暖,这是满足。


    所谓不惑,不是一切看透,不是早早服老,而是融会贯通,一切恰到好处。


    最好的年华,不要说老。


    wKgJXVlHoGmwA3UyAAHOBP1retI06_mobile_large.jpeg



      知天命(50岁)


    “知天命”,许多人会误解成听天由命的意思,其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简而言之,是对得失淡然。


    有人说,50岁是老年中的童年,是老年中的学前班。不论此时身处什么位置,拥有多少名利,正是因为年过半百,才更要有一种“清零”的智慧。


    对周围的一切,微微一笑,云淡风轻,花开花落。半生摸爬滚打,风雨兼程,生活夺走的,岁月会重新馈赠。


    wKgJXVlHoGuxtNtgAAFMWr0F5lw59_mobile_large.jpeg




    wKgJWVlHoGyxNACpAAA2vkLnFE812_mobile_large.jpeg



      六十耳顺,七十从心  


    60岁,是一个平静的年龄。但又不是心如止水,死气沉沉,而是平静之中有着活泼和聪敏,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


    到这个境界,当是镇定自如,波澜不惊,可以举重若轻了。


    wKgJXVlHoG3ROtyYAAIJeHLOfXM07_mobile_large.jpeg



    而再年长10年,对一切做什么事似乎很随意,却处处合乎情理,在世界和自己的关系上达到了和谐。


    无论是乐享天命,安宁度日,还是重新拾起年少时的梦想,再“燃烧”一回,都已经无所束缚,因为已对生活看得通透。


    天增岁月人增寿,总有智慧在心头。


    wKgJWVlHoG_CMQTLAAEolv__ThA03_mobile_large.jpeg



    人们常常习惯于把年轻称为生命中的最好年华,而把“变老”视为垂暮、孤寂;


    或者反过来,觉得年轻人注定浮躁空虚,只有老成才代表智慧。


    但祖先告诉我们,当下,即最好的年华。



    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考验,也必然有每个年龄段的幸福,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好的。活在当下,珍惜今天,才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19 June 2017, 9:56 am
  • 11 minutes 34 seconds
    【情】陆毅:爱情就系我老婆个样

    爱情是,我心中的你的样子。


    手牵手,慢慢走。


    十八岁那年,陆毅同时考上北影和上戏,为了留在父母身边,他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直接被推举为班长。

    和鲍蕾的相遇像天命。


    鲍蕾是黑龙江人,那年上戏考点设在她家楼下,所以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结果误打误撞考上,开始了一段奇缘。

    那时候的陆毅,面如冠玉,眉如墨画,简直帅出边际。


    鲍蕾是在大一下学期和他认识,两个人一起出演小品,台词不多,基本上都是眼神和形体的交流。

    不曾想,这次机会让彼此在心中留下重量。


    正式相恋是在大二,元旦活动的时候,全场熄灯,有感觉的人可以相互接吻,陆毅害怕自己喜欢的女生被亲,就直接把鲍蕾带走,拉到宿舍楼下,自己亲。


    “结果这一亲啊,这个女生就变成我老婆啦。”


    没过多久,鲍蕾接了一部戏,需要离开上海一段时间,虽然正式在一起的时间还不长,但是他们特别相爱。

    出发前一天两人抱头痛哭,不舍得分开,结果第二天,鲍蕾偷偷推掉了那戏。

    大三的时候,赵宝刚导演为《永不瞑目》挑男主角,在陆毅和陈坤之间举棋不定,后来陆毅去找他,导演提出要求:“如果你一个月内减到75公斤,我就跟你签合同。”

    当时他身高180cm,体重93公斤。

    为了能拿到角色,他开始只喝水不吃饭,一个月下来,整个人都轻飘飘的,结果一称,75.5公斤。

    好在导演没有因为那一斤为难,选他做了男主角。

    1999年《永不瞑目》开播后,收视率高得离谱,陆毅一夜爆红,成为当红小生,拍一部片子就红一部。

    半边天都是他的,无人能出其左右。

    章子怡、赵薇、徐静蕾、周迅、范冰冰、李冰冰全都做过他的女主角,但也仅仅是在戏里,现实中,他的女主角只有鲍蕾。

    虽然两个人事业上的差距瞬间被拉大,在女友面前,他却始终不曾变过,甚至对她更好更细心,两个人的感情愈发升温。而这一切,没有瞒过媒体和观众。

    不论什么场合,当被问到感情问题时,陆毅都会十分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已经有了女朋友,毫不避讳。

    他要让自己和鲍蕾的爱情,站在阳光下。

    可是作为艺人,想让恋情站在阳光下,就得接受来自刀口浪尖的捶打。

    因为不接受炒作,也阻断了做国民老公的后路,他的事业一落千丈。

    有记者问他:很多演员都不愿意曝光恋情,你却一直都不遮掩,为什么?

    他说:鲍蕾是我认准了一辈子的人,我敢把恋情告诉大家。

    他一直都有女朋友,他的女朋友一直是鲍蕾。然而公布恋情对他事业的影响,比想象中来得还要厉害。

     2006年,陆毅的戏路处在了瓶颈期,也正是这一年,鲍蕾嫁给了他。

    “如果陆毅真的是个穷小子,我会养他。”

    在你风生水起时,我站在你身后,在你落魄无助时,我是你最坚实的支撑。

    两个人婚后,一直甜蜜如初,从十八岁到四十岁,红也好,淡也罢,相互携手,二十多年不曾闹过绯闻,这在娱乐圈,简直就是神话。

    2015年,陆毅作为非诚勿扰合伙人来到节目现场,节目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突然对另一半说“我爱你”,对方会是个什么反应?

    孟非当时就模仿自己老婆的反应:“出事儿了,这孙子出什么事儿了吧!”

    后来孟非又灵机一动,提出让陆毅给鲍蕾打电话,看对方是什么反应,结果,不仅虐了自己,连带着把全国观众都给虐了。

    鲍蕾:喂?

    陆毅:喂,宝宝,

    鲍蕾:老公,怎么了?

    陆毅:你在家里呢?

    鲍蕾:没有,我在外边给贝儿买东西呢。

    陆毅:今天上海热吗?

    鲍蕾:今天还行,天气挺舒服的。喂,你不是在录节目吗?怎么?

    陆毅:对,中间的中场休息,我休息给你打个电话。

    鲍蕾:干吗?想我了?

    陆毅:想你了,对啊!

    鲍蕾:嘿嘿。

    陆毅:哎呀,我今天好想你。

    鲍蕾:我也想你。

    陆毅:宝宝,我爱你。

    鲍蕾:我更爱你。

    工作和家庭出现冲突的时候,他肯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圈内的人都知道,陆毅喜欢接上海或上海周边的戏,因为离家近,时不时就能给妻子一个惊喜。

    在爱情保鲜的问题上,他可谓是元老级人物,秘诀有二:

    一是爱对人,

    二是让着妻子。

    不管什么时候,绝对不拿鲍蕾发脾气,当然,面对鲍蕾,估计他也只有卖萌的份儿。

    后来,陆毅渐渐突破自己,事业开始上升,鲍蕾就淡出娱乐圈,专心做陆太太,说起来,就算不工作,这位陆太太也是个赚钱的好手。

    鲍蕾小时候学过美术,对家居装修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会把自己买的房子好好装修一番,但过一阵子,她又喜欢上别的风格,于是把房子卖了,重新买毛坯房再装修,一来二去,反倒成了一种投资。

    渐渐地,她开始做些投资理财,有时候比陆毅拍戏赚得还多,每当说到这点,老公陆毅就骄傲得不行,谁让那是他老婆。

    女方在家相夫教子,男方在外工作,陆毅又长得那么帅,外面的花花世界那么大,鲍蕾应该担心的,但是她一点都不,甚至很笃定:

    纵使他富可敌国,还是会回来为自己洗手作羹汤。

    或许这才叫信任吧。陆毅,自然是对得起这份信任,老婆怀孕后,他推掉所有工作,专心在家陪护8个月。

    钱是赚不完的,有些记忆却过时不候,需要两个人一起创造。

    无论在外面多么风光无限,家人面前,他只是老公,是爸爸,陪女儿去上钢琴课,帮她梳头发,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哪怕工作再忙,那些成长的瞬间也不能缺席。

    有了女儿,陆毅依旧唤老婆宝宝,在别人眼中腻死人,在他们家却是日常,这一波低调的恩爱,秀得人心甘情愿接住。


    两个人二十多年感情如初,从很多细节都能看出来,时常不动声色就抛出一碗狗*,让人猝不及防。


    有一次夫妻两参加节目,几对夫妻比赛,鲍蕾见老公汗流浃背,心疼极了,一句催促的话都没有,末了还问:“你累了吗?”

    观众们眼中是热火朝天的节目,只有她偷偷抹眼泪,帮累到不行的老公擦汗。这种程度,作秀是做不出来的。

    这不是最让人感动的,还有一次,记者问:你对爱情的定义是什么?

    他说:很简单,从大学时的校园恋情一直到现在,我对爱情的定义就是鲍蕾。

    一句话触人心弦。然而有多少人敢说这种话呢?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无论多么平凡渺小,多么微不足道,总有一个地方会将自己安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

    陆毅的这个人是鲍蕾,鲍蕾的那个人是陆毅。

    陷入爱情的样子,大概就是他们的样子,相互间的表白就没有停止过,看两人的微博就知道。

    “时光在变,你的美丽和单纯不变,以后的日子,大长腿会一直守护着你们。”

    爱情,是无论和你在一起多孤独,没有你的世界只会更孤独;是不厌其烦地让你盖上牙膏盖,你走后我却扔掉牙膏盖;爱情,是我们在一起的样子。

    过尽千帆,愿你身边那人,依旧如初。

     



    10 May 2017, 3:00 pm
  • 15 minutes 28 seconds
    【奇】钻石,二十世纪最精彩的营销骗局

    钻石被誉为二十世纪最精彩的营销骗局,它提供了现代营销史上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商品服务消费者只是一种低端的理念,商品教育消费者才是最高的成就



    钻石在被发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是皇家和贵族炫耀财富的饰品,产地固定而且产量稀缺十九世纪后期发生改变,因为南非居然神奇地发现了一座钻石矿,产量有几千万克拉


    这一下不得了,那些投资钻石的商人彻底懵逼如果这些钻石进入市场,钻石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于是,一个叫罗兹的英国商人在1988年创建了大名鼎鼎的戴比尔斯公司,从此钻石营销拉开了它的世纪大幕


    戴比尔斯一咬牙买下了整个钻石矿,之后小心翼翼地控制钻石出量,垄断了整个钻石的供货市场最高时候戴比尔斯掌控着市场上90%的交易量


    wKgJW1kTLAmAKKqjAACuMhH_6vs00_mobile_large.jpeg

    钻石开采


    如果买了钻石的人要出售掉,钻石的价格体系也会崩溃,所以要想稳定价格除了让别人买,还得不让他卖钻石这怎么可能呢?可是神通广大的戴比尔斯就是做到了,这个超级难题的解决方案催生了这个世界最不要脸的组合,那就是把爱情同钻石紧紧结合在一起




    1938年以后,戴比尔斯的实际控制者奥本海默家族花费了巨额的广告费用开始打造所谓的钻石文化宣称坚硬的钻石象征的正是忠贞不渝的爱情,而只有钻石才是各地都接受的订婚礼物通过各种手段铺天盖地的广告,强化钻石和美好爱情的联系婚纱照上新娘身着美丽的婚纱,一脸幸福的微笑,手上的钻戒闪瞎大家的眼

    1950年,戴比尔斯更提出了丧心病狂的广告语,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通过这个营销,戴尔比斯一石三鸟


    wKgJR1kTK_HSwa-nAAAeDsSK0Ow21_mobile_large.jpeg



    1. 男人都认为只有更大更美的钻石才能表达最强烈的爱意,恋爱中的男人为了女人什么事都做的出来,买钻石比送命门槛低得多!


    2. 女人都认为钻石是求爱的必需,你连钻石都不舍得买,你还好意思说你爱我,什么,你以为我看中的是钻石,我看中的是你舍不舍得!


    3. 钻石都代表着永恒的爱情,拿来出售简直是对神圣爱情的最大亵渎除非你跟前夫不共戴天,否则很少会卖掉他给你的钻戒,而且就算卖,也不会有人接手,因为那是你的爱情,那不是我的~

    正是因为如此,尽管钻石不断开采至今已经有五亿克拉,但在整体上还是供不应求,价格扶摇直上,因为只有戴比尔斯才可以卖钻石你以为戴比尔斯的营销到这就算完成了吗,那这未免太小看它,戴比尔斯还可以根据市场形势改变营销,再通过营销反控市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苏联发现一座更大的钻石矿,大量碎钻供应于世面戴比尔斯吓得尿了裤子,马上同苏联订立价格同盟


    wKgJW1kTK_OgknN-AACHvR_1jqg54_mobile_large.jpeg


    另一方面,为了不让钻石掉身价,营销广告顺势转向,强调碎钻一样高贵,钻石虽小依然代表高贵的爱情


    钻石的珍贵不是看大小,而是看做工和切面,于是又炮制了大量行业的标准,如今你去柜台上听服务员向你扔出什么净度4C等专业术语,跟睁眼说瞎话的售楼小姐没什么两样


    随后,钻石也彻底征服了底层阶级,大的好的卖给富人,碎的小的卖给穷人

    你以为营销到这个高度就可以了吧,远!没!有!戴比尔斯已经把女人的心理研究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他们研究显示,对于钻石这种奢侈的商品女人的心理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们对首饰有着天然的占有欲,一方面又认为主动索取会带来良心的负罪感所以戴比尔斯的广告在八十年代又开始强调钻戒应该跟惊喜结合一个男人默默买了钻戒,在一个精心安排的场合突然送出,这才能最大程度上化解女性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们拥有钻戒带来的极度喜悦,一方面又保持了女人的纯真


    wKgJW1kTK_WDaHgWAADd-7yJmNc08_mobile_large.jpeg


    把女人研究成这样,实在是不服不行连拥有戴比尔斯百分之四十股权的奥本海默家族都不禁感叹:




    多少年来,钻石已经逐渐绑架了消费它的人们你以为女人看重的仅仅是钻石本身吗,错了,她们更看重的是你宁愿花掉三个月的工资差点年纪轻轻就过劳死而为她换来的一件爱情的象征

    如果你拿着本文去向你未婚的女友义正言辞地指出,买钻戒是一件傻逼的事情,那么这种行为才是真的傻逼,因为你的女友只需要看着你的眼睛说一句话就让你哑口无言,是的,这很傻,可是你就不能为我傻一次吗?

    把所有营销学的书籍看完都不如完全理解戴比尔斯钻石营销的案例带来的收获大消费者是需要培养的吗,完全不是,消费者是需要教育的

    当把一种商品提升到文化乃至**俗的高度,你拥有的就是宗教般狂热和虔诚的信徒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钻石除了表面的光鲜美好忠贞不渝,还有阴暗血腥的另一面



    钻石给戴比尔斯带来了无尽的利益,却也给广袤的非洲大地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倒并非戴比尔斯公司的错,而是军阀因为争夺钻石的开采和控制权开启了惨绝人寰的内战莱昂纳多主演的05年的电影血钻就处于这样的背景下


    wKgJW1kTK_eg5O1YAADcOFnmkKc68_mobile_large.jpeg


    因为钻石发生内战的国家典型当属安哥拉和塞拉利昂直到现在我仍清楚地记得高三时候看到关于塞拉利昂内战文章的午后,那种头皮发麻的惊悚和不适

    塞拉利昂盛产钻石,因为钻石背后的暴利,叛军首领福迪·桑科联合利比里亚军事强人查尔斯·泰勒建立革命联合阵线桑科利用军队压迫人民攫取钻石,又靠出售钻石获得的资金购买军火供养军队

    为了打赢惨烈的内战,桑科组建了骇人听闻的娃娃军将七八岁的孩子集合,让他们亲自肢解敌人,挖出他们的心脏,培养嗜血的狼性;对内亲手杀害自己的亲人泯灭天生的人性,更惊悚地是向孩子的太阳**注射可卡因等毒品进行精神控制娃娃军中甚至有女童,白天持刀杀人,晚上沦为性奴十三岁的塞拉利昂少年伊斯梅尔·比亚不幸加入娃娃军,沦为杀人机器,后来被解救后提笔写下了长路漫漫一书,记下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战争


    塞拉利昂的内战从1991年开始,持续了整整十一年,造成了5万人死亡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流离失所其出产的钻石成为了无数恩爱的情侣手指的订婚信物,却也沾满了非洲人民的鲜血


    吊诡的是,戴比尔斯也跳出来呼吁和平,在2001年签订金伯利进程协议,呼吁世界不要购买战乱国的钻石,买钻石只会让钻石的争夺更加惨烈


    几个卖钻石的商人摇身一变居然操心起了世界和平,其背后的逻辑不言而喻,因为他们可以掌控消费者,却掌控不了军阀倘若军阀大量出售钻石,也会让钻石市场失控,所以,封闭他们的出售渠道,钻石还是牢牢掌控在戴比尔斯的手里


    是的,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荒诞


    wKgJR1kTK_uwx3kiAABADWUd27k50_mobile_large.jpeg


    钻石的唯一元素就是碳,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元素人造金刚石与钻石也别无二致,如果想靠钻石保值无疑很难二手的钻石没有任何市场,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回售给商家,可是这仍然阻挡不了被绑架的人类对它疯狂的追捧


    2011年访华的南非副总统莫特兰蒂面对央视采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但我似乎能想象,当一个男人把关于钻石的种种都告诉自己的妻子时,他最可能遇到的情景就是妻子幽幽地说:所以呢,你觉得给我看了这个,钻石就不用买了,是吧?


    而男人一定会立刻摇头,斩钉截铁地说:哪能啊,买,当然要买,咱还得买个大的,我这就是跟你说说

    你看,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荒谬

    10 May 2017, 2:59 pm
  • 10 minutes 7 seconds
    【启】作为中学老师,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我是这么做的

    正上着课,有人手机响了。学生很小心地把手机调成了震动,以为这样可以不被注意。然而很显然全体师生都听到了,只是猜不出是谁。

    那个面色尴尬的学生在悄悄地折腾自己的书包,其他学生在看着我。

    我停下了讲课的步骤,对着空气说:“赶紧把手机关掉,不要打扰同学学习。”

    大家紧张的心都瞬间松弛了下来,包括那个悄悄关手机的同学。她可能不知道,其实我看见了她。

    我工作过的学校有好几所,对于手机的规定,他们有的松有的严。最严格的学校规定:一旦发现随身携带手机,哪怕是关机状态,也要开除学籍留校察看!而松一点的学校则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只是各班班主任进行相应的约束。也因为这种经历,关于手机问题,我产生了一些有趣的看法。

    第一,管理严格并不能杜绝学生使用手机。比如那所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的学校,其实全校绝大多数同学都有手机。大家在地下偷偷摸摸,抓住一个倒霉一个。有时候还未必,因为老师爱惜学生,知道一旦上报就会导致学生被开除,所以很多时候最多嘴上批评一下,或者把手机暂时没收,周末的时候再还给他们。

    同时,这种变态规定把家长也逼到了学校的反面。他们不放心孩子,宁可帮学生保密也要拿手机给他们。而且在老师问到的时候,可能还会替孩子撒谎。本来可以多方联合、合理疏导的事情,变成了学校的孤军奋战。甚至内部也有叛变,因为有些年轻的科任老师不赞同这种规定,反而和学生彼此记了手机号,经常短信交流。

    第二,管理松懈并不必然导致学生滥用手机。我现在工作的学校对于学生使用手机没有严格的规定,班上好多同学手机比我的还高级。然而除了极个别同学,几乎没有在教学场所使用手机的现象。大家一般是下课用、放学用、周末用。全年级接近两千人,学习压力极大,他们自己也舍不得把太多时间花在玩手机上。

    有没有克制不住的?当然有。比如上一篇专栏文章提到的那个女孩儿。但说实在的,明知道当前压力却不能自拔地投入到了手机玩乐上,多半是生活状态或者心理状态上出了点问题,根子不在手机上。而那些“我就是不爱学习,我就是爱玩手机”的人,你没收了他的手机他也不会学习的。只不过让没收手机的老师有了点心里安慰。

    为什么管理严格的学校学生反而大规模玩手机、而相对松懈的学校却没有成为重灾区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手机时时刻刻都在身边,反而没那么渴望了吧?当我们确定了对一个东西的拥有和控制权的时候,它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工具;否则,它就会演化成一种吞噬人心的欲望。

    在之前那个严格的学校时,我是班主任。我对学生们说:“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有手机,放你们放弃手机是不现实的。但是我有几个要求。第一,要严格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要明白自己的重点是什么;第二,不要被我现场撞到。毕竟学校有规定,你们要是都嚣张到当面挑衅了,我肯定还是要没收的;第三,我相信你们不会用手机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把电话号码告诉我,考试的时候我会随机打一些同学的电话,这期间你们必须关机,否则视为作弊;第四,如果你们真的信得过我,建议你们平时把手机放在我这里保管,周末的时候再拿回去。毕竟,一旦被学校相关领导抓住,我也帮不了你们。”

    那几年,我抽屉里随时是几十部手机,不是没收的,全部是主动上交的。同时,全班每个同学的电话号码我都有,也都是他们主动告诉我的。

    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不容易,我没有用这些号码去随时查岗,而是在他们请假之后询问人身安全问题,或者偶尔在深夜回复他们发来的短信。

    谁不想认真学习?谁不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是这个班、这个年级最优秀的学生?

    可是,当一个老师操心过分的时候,学生自己也就懒得慌张,反而把一切精力都拿来和老师对抗了。

    管理,到底是松一点好还是紧一点好?我天性不喜欢紧张的人际氛围,特别讨厌为了一个形而上的道理夸夸其谈。所以很多时候,当我发现一个规定如果除了制造紧张氛围、增加教师威严之外不能起到任何实质作用的时候,我宁可没有这个规定。

    教育教学,最好还是针针见血、招招到肉的好。如果一个规则还没有想清楚,不如先不去实施,让学生和老师都能有观察探讨和改进的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在本文开头,我明明发现了那个女生,却没有把她点出来的原因。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今天我的 timeline 被某中学开出十二个携带手机的同学的新闻刷屏了。我想可能很多老师也有这方面的疑惑,便写出来探讨一下。

    教育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问题,如果不是置身其中,大家很难理解我到底在表达什么。所以一般评论中那些一眼看去就不是老师的人说的话,我一般是不予回复的。但对于老师们来说,手机这个问题心里应该要有个谱,不能用力过猛,但也最好不要放任自流。某中学之所以把事情搞得这么大,完全是因为做得太过了。其实一般情况下,就算是没收了某个孩子的手机,他最多也就是心里不爽,完全不至于到这种民怨沸腾的地步。

    所以,如果老师真的决定要没收学生的手机,相应的心理工作一定要做好。你觉得学生就该爱学习,他们天生就该明白手机的危害。可是他们却只会觉得天赋人权,你这么做就是在干涉他们的生活昭示你的权威。你必须要让他自己明白:交出手机,是他自己的选择,你只是负责监督和执行。你不能是那个用“没收手机”作为惩罚手段的人。

    曾经,我的学生很喜欢打篮球,距离高考一百天的时候,还在为学校禁止他们参加篮球联赛而抗议。学校虽然让步了,我却在班上问他们:“假如一百天以后,你考砸了,你能不能拍着胸膛说:‘我没有遗憾了,虽然高考考得不好,但是高考前一百天,我们成功地参加了校园篮球联赛,还拿了冠军呢!’我不需要你们回答我,你们只需要自己回答自己就够了。”

    后来,我也用这个问题问过无数学生:“假如你高考考得不好,你能不能拍着胸膛说:‘我不后悔,因为我曾经在某堂课上和我的同桌聊得非常愉快、我曾经想出了一个不做作业的绝妙理由把语文老师驳得哑口无言……’你能吗?如果不能,那么请记住,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而不是对立的敌人。”




    他们也许没有自制力,但他们却不是毫无理智的人。

    PS: 以上言论并不完全适用于目前的中职类院校和生源较差的私立学校。那些地方情况更为复杂,我并不敢冒昧揣测。

    10 May 2017, 2:58 pm
  • 6 minutes 38 seconds
    【奇】虚伪与毫不利己








    过去我有过这样的人生观:人应该为别人而活着,致力于他人的幸福,不考虑自己的幸福。这是因为人生苦短,仅为自己活着不太有意思。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现在再说这话有沽名钓誉之嫌。当时我们都是马克思的信徒,并且坚信应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以为帮助别人比自己享受,不但更光荣,而且更幸福。假如人人都象我一样,就没有了争权夺利,岂不是天下太平?

    后来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一个悖论。倘有一天,人人像我一样高尚,都以帮助别人为幸福,那么谁来接受别人的帮助?帮助别人比自己享受幸福,谁乐意放弃更大的幸福呢?大家毫不利己,都要利人,利归何人?这就是我发现的礼让悖论。

    设想有一个美好社会,里面住的都是狂热分子,如我之辈,肯定不会太平。你要为我我要为你,恐怕要争到互挥老拳,甚至拔刀玩命。其他民族咱说不准,我们中国人为了礼让打架,那是绝对可能的。再说,我们专门利人,人家专门利我,利就成了可以的东西。利己很坏,受人利也难受。比如吃饭,只有人喂,我才能吃,自吃是不好的(一、利己,二、剥夺了别人利他的机会);我们大家喂来喂去,都是baby-sitter。如此看来,我的生活目的,就是要把可以的东西强加于人,因此也不能说是高尚。归根到底一句话,毫不利己必然包含虚伪,等到想通了这一点,我也不再持有这样的人生观。从那时到现在想的都是:希望我有些成就,为人所羡慕;有一些美德,为人所称道。但是为时已晚,大好年华已经空过。唉。蹉跎岁月,不说也罢!

    27 April 2017, 1:49 pm
  • 18 minutes 16 seconds
    【警】95年前梁启超的一封信

     这篇文章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场演讲,虽然已经过去95年,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但是青年们面对问题极其相似,先生的观点也极具穿透力,非常精彩,值得您细细阅读。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同聚一堂,令我感激得很。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的期望哩。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替你们总答一句吧︰“为的是学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另一个问题。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这三部份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知、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知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1

      怎样才能不惑呢?

      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


    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


    再进一步,还须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了,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虾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著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这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见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

      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学识。例如我想做农吗?怎样的改良土壤,怎样的改良种子,怎样的防御水罕、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想做财政家吗?何等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得的知识,就是这一类。

      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著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


    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一定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2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

      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在里头。

      “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来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说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们要知道︰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见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出来。

      所以“仁”字从二人,郑康成解他做“相人偶”。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

      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一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干”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不做便连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说呢?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那里有东西可以为我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亦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 可以为我们“所得”的。

      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是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3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

      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样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曰︰“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之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寛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俗词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论语说︰“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链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

      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嗜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

      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吧,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是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练意志的工夫不可。意志磨练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在做到那一件?那一件稍为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也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

      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确实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智识杂货店”的教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是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不要以为得些片断的知识就是算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吧︰你如果做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越多越坏。

      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 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

      这些人,当十几年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厉,天真烂缦,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田地呀?屈原说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见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会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修养、磨练,所以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繙一部史,到处都可以发见诸君的良师呀!

      诸君啊!醒醒吧!养定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梁启超

    1922年12月27日在苏州学生联合会讲演

      原载于1923年1月15日《晨报副鎸》

      选自: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81-487页

      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26 April 2017, 7:41 am
  • 18 minutes 7 seconds
    【奇】为何大家越来越同情祁同伟,不喜欢侯亮平

    为什么大家越来越同情祁同伟,却不喜欢侯亮平

    祁同伟是《人民的名义》中的反派角色。



    他工于心计、投机钻营,同时又左摇右摆、患得患失,着实是一位令人厌恶的角色形象,与拥有众多粉丝的“达康书记”形成鲜明对比。

    但祁同伟也是剧中最具深意的反面角色。

    世上没有纯粹的好人或坏人,所谓的“好”与“坏”并非与生俱来的标签,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浸染和改变了之前的生命底色,回头是岸的机会并不多,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一遍又一遍质疑或诠释着“生存还是毁灭”的人生命题。


    对祁同伟的厌恶情绪或有先入为主之嫌,但是在听了梁璐和吴惠芬的对话之后,对祁同伟忽然产生了一丝同情和怜悯。

    他出身贫寒,却渴望出人头地;学业出众,却遭遇不公待遇;攀附豪门,却无奈仰人鼻息;爬上高位,却无法遏制贪欲;最后玩火自焚,落得悲惨结局。祁同伟的前半生是一段草根逆袭的传奇奋斗史。

    相比陈岩石、侯亮平等人的脸谱化形象,祁同伟的形象要更真实、更普遍、更接地气一些。



    现实当中有千千万万个“祁同伟”,不断地重复“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生命怪圈和因果轮回。时耶?命耶?

    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汉大,当上了学生会主席。他也曾意气风发,想有所作为。

    当年,作为与侯亮平,陈海齐名的“三杰”,他也曾对未来有过美好的向往。

    只是这一切对未来的期待,从他遇到梁璐的那一刻,就注定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方向。

    与侯亮平和钟小艾对梁璐的评价不同,笔者对梁璐的评价只有一句话,no zuo no die,活该!

    梁璐追求祁同伟并非源于爱情,而是被无良男人抛弃之后转移阵地的补救措施,本质上出于一种找回面子的自私心理。



    祁同伟从内心里是瞧不上梁璐的,何况他已经心有所属。

    梁璐作为高干之女,予取予夺惯了,哪里受过这份委屈?被祁同伟拒绝之后,难免心生恨意,于是在毕业分配时做了手脚,借助“权力的一次小小任性”,把祁同伟发配到了山区乡镇的司法所,把陈阳分配到了北京。

    这种棒打鸳鸯的行为其实出于一种变态心理,我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别人得到,而且还厚颜无耻地美其名曰“替他们两个考验了爱情”,人家两个人的爱情用得着你梁璐来考验吗?

    梁璐出于对男性的报复,追求他,三年而不可得。于是,“一件东西,我得不到,就毁掉它”。

    梁璐动用了她老爸的权力,陈阳到了北京。而那些不及祁同伟的同学们,也纷纷进了省市的单位,只有祁同伟,被发配到了偏远山村的司法所。

    梁璐的行为,对于祁同伟而言,和渣男求爱不成向女孩泼硫酸,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祁同伟对自己的学业和才能是自信甚至自负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掩盖和平衡他在家庭背景方面的自卑。

    陈海和侯亮平一毕业就进了省级机关,而祁同伟却被发配到了山区基层。作为高育良教授的头号得意弟子,如此安排岂能让祁同伟心理平衡?

    祁同伟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甘于寂寞、甘于久居人下的人,但现实中的他又感到很无助、很无奈、甚至很悲催。

    他确确实实被梁璐及其背后的权力暗算了,就像如来佛手掌一翻便将孙猴子压在了五行山下一样,如何才能翻身?

    然而祁同伟依然不肯向命运低头,志愿进了缉毒队,身中三枪立了大功之后,又是老梁书记从中作梗,他依然调不到北京。

    无情的现实再次将他的梦想击得粉碎,只得感慨“英雄只是权力的工具”。



    于是,祁同伟屈服了,违心的去向梁璐示好。结果,梁璐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下跪求婚。

    向曾经暗算过自己的女人及其背后的家族求婚,祁同伟做到了能屈能伸,忍不住夸他一句,“包羞忍耻是男儿”。这是其逆袭之路的转折点。

    然而,真相却是,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缉毒英雄,在灵魂上已经死了,在他下跪的那一刻。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发誓要拿到权力,然后向这个世界报复的祁厅长。

    知道了这一切前因,祁同伟在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有了心理活动上的合理解释。无论是,对上位者的奴颜婢膝,还是对婚姻的不忠,以及自保时的决绝狠辣。

    一个心死了的人,什么事干不出来呢?



    祁同伟是反派,没有错,他应该也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而在一切的结局,他也的确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生命的代价。

    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忍不住去同情他。

    因为,我对不受控制的权力,更加恐惧。

    因为,这种权力的运用,可以轻描淡写的在一瞬间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而且,最最令人绝望的,不是你求告无门,而是,不同于祁同伟后来的那些贪腐行为,这种权力的运用,从法律上来说,是合法的。

    法律上不可能追究老梁书记或者梁璐什么责任。



    甚至,他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是锻炼你。

    就算是梁璐默认了是从中作梗,还可以说:这是考验爱情。

    这也太可怕了。

    因为,对于没有掌握这种权力的寒门子弟来说,无论你多努力,都没用,你面前只有两条路:

    要么,向权力屈服;要么,向司法所的老所长那样,一辈子蹉跎在大山深处,甚至有朝一日,死在大山里。

    试问,有多少人不会选择跪下?



    不跪下的,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固然是千古传诵的圣贤。但古今能成圣人的,有几个?

    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是凡人。祁同伟也是。甚至,还是一个出身贫寒农村,吃不饱饭的,有一大堆穷亲戚巴望着他出人头地,好帮衬一点老家的凡人,所以,我们同情他。

    这也是我越往后看,越发厌恶侯亮平夫妇的原因。

    他们的一切,都来的太顺了,侯亮平工作一两年可以顺利调北京,这可是祁同伟真正拿命去拼都得不到的。

    钟小艾,年纪轻轻的正厅级干部。虽然把他们的背景隐去不提,但要说没背景,谁信?

    反贪局局长安排侯亮平下地方时,明确要求侯先征求其爱人同意,这一切都暗示着钟小艾父亲的地位,结合侯亮平对上省部级领导时的自然大方态度,其岳父至少也是省部级到副国级干部。



    已经进京的副国级干部赵立春的儿子赵瑞龙要找杀手做掉侯亮平,赵瑞龙的三姐紧急来电制止,告诉弟弟侯亮平要是死了你也得死!这说明了赵立春身为高官也没把握在与侯亮平的对决中保全儿子赵瑞龙,也从侧门佐证了侯亮平的背景惊人。

    他们得到了凡人们拿命去拼都得不到的东西,而且得到的如此轻易,如此理所当然。然后,还在那里大放厥词,什么“精于算计”啦,什么“信念纸糊的”啦,简直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

    让我想起了晋惠帝最著名的那句话“何不食肉糜”。

    还有断头皇后的那句“他们没面包吃?那就去吃蛋糕吧”。

    我一向认为,圣人这种东西,自己自愿做的,那的确令人敬仰。

    而站在旁边,事不关己,鼓动别人去做圣人的,甚至对做不到的凡人腹诽辱骂的,居心估计都不怎么好。最起码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信念纸糊?中了三枪还被说成信念纸糊,我不知道侯亮平如果和祁同伟那样生于寒门,有没有身中三枪的执着。

    更不要说他的老婆钟小艾,言语做派都是一副高人一等的感觉。最深刻的那句话就是:“他摆得正自己的位置”。如果这句话比较隐晦,还有一句直白点的:“一次权力小小的任性”。

    没错,可以毁人一生的“流放”,在她口里不过是如同小孩之间抢玩具那样的“小小的任性”。

    那种刻在骨子里的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态度,真是跃然纸上。

    虽然知道他们是正面角色,但听了这两句话,我真的对他们喜欢不起来。

    我不禁想到另一个人,同样出身寒门的李达康。他虽身为市委书记,省委常委,但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与侯亮平夫妇的无所顾忌显得鲜明的对比。



    不要说像侯亮平那样怒怼上官,李达康甚至永远不为家人做任何私事,为此夫妇反目,也没有朋友,最后孤家寡人。

    为什么?就像他亲口说的:他怕。

    所以,除了反腐,我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那些寒门子弟的挣扎。

    从这个角度看,李达康为什么那么在意GDP,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因为他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靠。

    这些寒门子弟,好一点的,成为李达康,孤家寡人。坏一点的,成为祁同伟,身败名裂。

    然后,还要被侯亮平,钟小艾他们取笑。



    为什么这么多人同情祁同伟,就是因为相比腐败,民众更害怕权力在合法的名义下不受控制。也更在意上升的通道是否通畅。

    祁同伟好歹出卖了灵魂和尊严,还可以卖身上嫁。对于那些,想上嫁都没机会的,如果,靠自身的努力,即便拼了命也得不到应有的结果,那才真是可怕的一件事。

    虽然,祁同伟咎由自取,但和许多人一样,我还是同情祁同伟。

    因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

    梦想在现实面前低头,人生因强势而屈服。

    曾经年少无知,梦想仗剑走天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后来经历得多了,社会和现实将梦想和激情磨平。奋起过,抗争过,终究向生存和生活妥协。



    这就是一个小人物的现实人生,祁同伟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大好男儿不屈服,为不公流血以命相争,但是终究螳臂当车。看透了之后他不再对抗而选择加入,并借力发展自己。

    而这就能解释祁同伟为什么拼了命都要向上爬,他被毁过所以他想争取对自己更多的掌控。可以说他为了复仇,也可以说他功利。

    这就是现实,就这样或多或少的经历,很多人或许都有过,而这是引起大家共鸣的原因。

    在大环境下,祁同伟不过是权力下的可怜虫,他是一个悲剧,而就这种悲剧,多少人求而不得?

    说到侯亮平夫妇,大家的厌恶感在于,他们是小人物现实的对立面,有点像仇富心理。

    借用某剧一句话:有钱长得帅是我的错吗?候夫妇是:有权有背景能平步青云是我的错吗?



    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你与生俱来的,无可指责,不可能为了什么公平让你走一遍祁同伟的路。

    但这的确也是你的错,你把现实的面具揭开了,人人生而平等终究是个口号,你享受着资源不公带来的好处而义正言辞的斥责新的不公,挺荒诞的吧。

    屁股决定位置,所以侯亮平夫妇又怎么可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呢?

    残酷的是,人民的名义揭露的不过冰山一角。

    祁同伟原本代表着某种中国梦,然而却被中国的现实层层阻击。

    他是时代的牺牲品,却未必为后人的道路牺牲。



    他的失败具有时代溃败、阶层固化的象征意义。


    24 April 2017, 10:29 am
  • More Episodes? Get the App
© MoonFM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