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量論•第二品•成量品

格魯之音

法稱菩薩的《釋量論》,是解釋陳那菩薩《集量論》的著作。《釋量論》共有四品,第二品是對《集量論》供讚文的解釋,第二品主要成立導師釋迦牟尼佛是位量士夫,以八個能立的原因去成立。 《集量論》供讚文:「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法稱菩薩針對此供讚文作一解釋,由此形成《釋量論》第二品。 「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成量」是所立(佛陀是位量士夫),有四個能立因──(1)欲利生、(2)大師、(3)善逝、(4)救護者。供讚文以四個原因成立導師佛陀是位量士夫。 「成量」有很深的涵義,意謂導師佛陀原本與我們一樣,也是位輪迴的凡夫,受到輪迴煩惱痛苦的逼迫,以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廣大累積資糧,成為量士夫。如何成為量士夫?首先欲利生,內心產生大悲心,對於眾生純粹出於利他的想法,由大悲心推動,努力做禪修累積資糧。 「敬禮成量」亦表示導師佛陀比外道導師更為殊勝。外道認為其導師原本就已經天然恆常存在,除此之外,本來不是的而累積二種資糧,然後成為一位導師、一位救護者,外道的主張中認為不可能。外道認為其導師原本就存在,是位主宰,因此誠懇地向他祈禱請求,他才會救護我。 外道一般的情況,內心對於他們的救主非常熱切祈請、請求,除此之外,自己努力修持二種資糧獲得一切智之佛果,這種情況沒有,因為他們主張其救主原本就存在、天然、永恆。而就佛教內道主張,佛陀成為量士夫之前,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可是靠著內心努力累積廣大福慧資糧,而後成為量士夫,故我們是佛陀的追隨者,佛陀走過的道路,我們一樣去走,圓滿了福慧資糧之後,也會成為一位量士夫。 要成立所立法「成量」,為何將「欲利生」置於首先?導師佛陀原本不是位量士夫,是因為什麼原因而作禪修,以後才成為量士夫?首先內心產生純粹為利眾生的想法,基於這個原因而作禪修努力累積資糧;“欲利生”直接開示了大悲心,間接開示了菩提心與菩薩行持。 內心純粹為了利益眾生,具有大悲心的幫助之下,還要具有了悟空性的無我勝慧,「大師」代表現證空性,圓滿證得空性無我勝慧的果位為「大師」(佛陀的果位),這裡所指的現證空慧,不是聲聞獨覺行者內心的現證空慧,而是菩薩行者內心的現證空慧。 「欲利生」產生了菩薩的行持,此是福德資糧,「大師」要有證空慧的因,此是智慧資糧,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廣大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成為「善逝」的果位。在尚未成為量士夫,佛果之前的學道位,依靠內心大悲心的禪修,廣大累積福德

© MoonFM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