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FM—夜读

年轻人FM

年轻人FM—夜读

  • 7 minutes 17 seconds
    微信新功能:再见了,聊天记录

    有网友这么留言:


    和深深在意的人联络,倘若他迟迟不回消息,我便会删了那个对话框。

    因为不想看见自己卑微讨好的模样,也不想体会那种满盘皆输的失望。


    深以为然。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给一个人发了消息,迟迟不见回复,便开始各种假设:

    是我太冒昧了?他根本不想理我吧?或许我不该这么主动。


    想着想着,那个未见回复的对话框,变得格外扎眼。


    而自说自话的聊天记录,更像是伸出去的手,被人冷落在了半空。


    于是,忍不住悄悄删掉了对话框,连同聊天记录一并消失,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可内心深处,分明还是觉得不甘。


    大概是有这种小心思的人太多,微信最近推出一项很贴心的新功能——“不显示该聊天”。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摆渡人

    语音:曹缘

    BGM:《青空》

    22 November 2020, 1:02 pm
  • 8 minutes 28 seconds
    当代大学生宿舍群名大揭秘

    记得那年,迈入大学
    天南地北,我们遇到了一群可爱的人
    几回寒暑,每一段相处的时光都值得回味


    每个大学宿舍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宿舍群

    用于室友之间的日常交流


    互相提醒抢课、上课

    完成小组作业

    带个饭、拼个单

    还有每天的唠嗑斗图

    ......


    最初

    宿舍群名的风格一般是中规中矩

    但是

    每个宿舍总有一个修改群名的逗比担当

    往往在这个时候

    画风就开始跑偏

    每一个大学宿舍群名都可以说是集才华与脑洞的产物,背后藏着几个有趣的灵魂。

    今天,团团想和大家一起来聊聊宿舍群名

    看看你的宿舍群属于哪种类型吧


    文章来源:青年湖南

    语音:清姝

    BGM:《仲夏夜的猫》、《四月一日晴》

    14 November 2020, 1:30 pm
  • 6 minutes 41 seconds
    你的脾气,决定你的人生

    先讲个小故事吧。

     

    小徒弟问师父:“什么是修行?修行修的是什么?”

     

    师父笑了笑,没有回答,却收拾了行装,带着小徒弟踏上了漫漫征程。

     

    偶遇一日山间起雾,狂风呼啸、电闪雷鸣,走着走着竟不觉迷失了方向,四下荒凉,连一处遮蔽也寻不见,小徒弟忍不住抱怨:“今天怎得如此不顺,又是雾又是雨的,现下衣服都湿透了。”

     

    师父问:“这便是坏事吗?我却觉得不然。”

     

    小徒弟撇撇嘴:“这难道还不是坏事吗?”

     

    但不过片刻,暴雨骤停,迷雾散去,雨后现彩虹,山清水秀、碧空如洗,前路尽现眼前。


    师父说:

     

    “你看,有时候好未必是好,有时候不好也未必是不好,这便是修行,修的是什么?修的就是一颗得失心啊。”

     

    这一趟人间,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经历着得失。

     

    谁都期盼着生活始终能够如自己所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喜乐平安,但这只不过是一种愿想,反而是你越怕什么,往往就越来什么。

     

    遇到那些讨厌的人和不喜欢的事时,我们总是容易先生起气来。

     

    明明生的是旁人的气,但气的却是自己。


    因为你的闷气从来不能憋在别人那里,被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束缚住了,郁结的永远是自己的心口。

     

    我想,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一定包括着,不做被坏情绪支配的人,能够稳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有位专家说: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十二秒,爆发式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控制好这十二秒,就能缓解负面情绪。

     

    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猛得心火起,冲动和愤怒像海啸一样瞬间淹没头顶,如果那一瞬间没控制住自己,也许真的会做出些难以挽回的事情。

     

    而这样的“不控制”,我们往往泄露给了最亲近的人。

     

    很多人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我很爱我的爸妈,但是每次他们唠叨我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和他们抬杠,有时候一些很伤人的话说出口我自己也很震惊,看着他们失望的眼神我也很难过,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可以这样试试:你先记住一件事,负情绪来临的时候,深呼吸30秒不要说话,有任何话,都等到30秒以后再说。

     

    这一招真的有效。

     

    还记得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吗?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


    你一时没控制住情绪,对亲密的人说了难听的话,事后也许你道歉了,你们和好了,但那一瞬间的失望、尴尬和难堪,是永远都无法重来弥补的;


    你一时做了负情绪的奴隶,做了一件冲动的事,比如狠狠摔碎了一个杯子,你以为情绪发泄出来了,但实际上你只会变得更沮丧,而且可能在一个月之后,被没清理干净的玻璃碴子划破了脚。


    生活也许不会永远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一定不会总是如我们所害怕的那么糟糕,有时候情绪就像阴雨天,雨过了,天就晴了。

     

    不要害怕负情绪,迷茫、焦虑、困顿、暴躁、压抑,甚至是绝望,都吃五谷杂粮,感受喜怒哀乐,这些是人之常情。

     

    你怎么对待情绪,情绪就怎么对待你,你越暴戾,它越嚣张,你越平和,它就只能偃旗息鼓。

     

    所以你要去面对它。


    观察它从哪里来,为何而来,30秒的时间其实很短,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去寻找让你生气的事情背后藏着的另外一种心态。

     

    生活也像一面镜子,你如果热爱生活,它一定比谁都清楚。


    走过小半生平湖烟雨,看过这一程岁月山河,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中必须要吃的苦,无人可替,无人可免。

     

    只不过有些人选择把磨难当历练,有些人却从此麻木一生。


    所谓的运气,所谓的好命,其实都不是突如其来的,你选择了坚定,选择了善良,选择了积极乐观,选择了从容向上,那么你就是在一路走,一路遇见更真实的自己,并且与他握手言和。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才能遇见更多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够寻找到更平和、更幸福的生活。

     

    愿你始终相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所有发生都是必然,所有经历,皆是成长。


    你看太阳东升西落,还有月亮在陪着你,一切都很好,所以要答应自己,不要把时间和精力

    浪费给那些不开心、不值得。


    不要被坏情绪支配在原地陷入消极之中
    调节心态向前走一步
    做自己内心的主人

    收获海阔天空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小茶夜读

    语音:清姝

    BGM:《沉醉于风中》

    7 November 2020, 1:03 pm
  • 10 minutes 52 seconds
    这才是最该上热搜的消息



    看吧!这个世界还是那么温暖。


    晚上我们酣睡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人彻夜守护城市的安宁;下雨的日子,也会有人弯下腰,默默疏通下水管道;有人不辞辛苦去山区支教,有人见义勇为拯救落水孩童......


    “也许因为这个世界有白昼、也有黑夜,有冬天、也有春天,所以光明总是与黑暗交错,寒冷总是和温暖相随。”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也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温暖从没有离开过。


    正如我们的生活,虽然不会一帆风顺,还有一些小插曲打乱情绪,但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些,总能在身边窥见最温柔的力量。


    我们下期见,晚安。


    文章来源:不打烊画社

    语音:小康

    BGM:《Eden Again》

    31 October 2020, 12:45 pm
  • 13 minutes 10 seconds
    如果人生太艰难,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

    今天要聊的话题,会有点沉重。
    源自最近网上的一个热点新闻——大连理工学生自杀

    GKwRIRwIPh4GAAJCoQIef5aw.jpeg!op_type=4&upload_type=attachment&device_type=ios&name=mobile_large

    10月13日,大连理工一名研三的学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


    凌晨2:00,自杀之前,他在微博发了一封长长的遗书,以及一张照片,那是他生命最终定格的地方:奋斗了几年,却令他绝望的实验室。


    密密麻麻的仪器、堆放的纸箱、一只随意搭着的橡胶手套,完全可以想象他以前窝在这里采集数据的场景。唯一不和谐的是,一根麻绳。


    这个大男孩,也许就是在又度过了平常的一天以后,像他遗书里写的一样,“一挂解千愁”了。


    GKwRIUEIPh4HAAG-DwIef5b3.jpeg!op_type=4&upload_type=attachment&device_type=ios&name=mobile_large

    遗书中,他并没有太多死前的挣扎和激烈的控诉,只是语气平静地记录了一些琐碎又无奈的日常,比如:

    实验设备经常崩溃,导致他的数据需要一遍遍地重来;


    好不容易得出的实验结果,被老师全盘否定;


    疫情耽误了几个月,来不及完成课题,没法如期毕业。


    然而就是这些琐碎,一点点地击垮了他的自信,慢慢吞噬了他眼底的光。


    一个25岁的成年男子尚且被学业压力逼上绝路,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的自戕,仿佛又显得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了。


    其实这样的新闻,已经太多了。


    就在一个月前,9月18日,武汉的一名中学男生,因为在学校打扑克被老师请了家长。在被妈妈扇了两耳光以后,他翻身从五楼跃下,当场身亡。


    GKwRIW4IPh4IAAIZvwIef5c_.jpeg!op_type=4&upload_type=attachment&device_type=ios&name=mobile_large

    10月18日,又一个类似新闻上了头条。江西一名小学五年级女生,在被老师罚抄课文以后跳楼,造成了终身瘫痪,家长向学校索赔300万。


    法院公布一审判决,称长期家庭教育不到位是主要原因,老师的惩戒是次要原因。


    每次这类新闻出来,评论区都是众说纷纭。


    有的心疼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有的责怪孩子心理太脆弱;


    有的说自杀是自私的表现不考虑父母,有的指责家长不负责任把孩子逼上绝路;


    有的怨学校老师过分施压,有的体谅在升学压力面前学校也有难处......


    这是怎么了?


    到底是什么无法承受之重,让这些尚未绽放的年轻生命,宁求一死?


    在大连理工学生的新闻的一个热评里,似乎能够找到答案。


    这个世界一直教我们成功与卓越,却没人教我们如何接受平庸。


    曾经,我们的成功是多元化的


    在1990年出版的《标点符号使用法》里有一个例句: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时过境迁,我们经济越来越发达了,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对“成功”的定义却越来越狭窄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财富”、“地位”、“权力”成了定义成功的标准;“理想”、“爱好”、“情怀”成了只有在已经成功以后才配追求的奢侈品。


    这些思想折射到教育上,成了无数家长焦虑的根源,孩子痛苦的祸首


    有些家长的逻辑实在有点夸张:


    仿佛今天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少学了几个拼音,明天幼升小就要被刷下来;考不上重点小学,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985、211,毕业就找不到好工作;升不了职加不了薪,就找不到好对象;买不起学区房,下一代也跟着完蛋了。


    真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我们无法得知,那个跳楼的小姑娘,被老师惩罚以后,是不是觉得走投无路;也无法得知,那个被妈妈当众扇了两巴掌的男孩子,是不是觉得人生已无望。


    我们也无法想象大连理工那个研究生下定决心的时候,脸上究竟是带着泪,还是带着笑。
    但有一点很肯定: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成功不成功,都没有任何意义了。


    “成功”的路那么窄,所有人都在打着鸡血往前冲,有的人是踌躇满志,但更多的人可能只是被环境的洪流所裹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力不从心却也只能奋力划水。


    想想央视那个灵魂拷问:“你幸福吗?” 我们有几个人能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答案呢?


    大连理工学生的新闻下面还有条热评很引人思索:


    GKwRIaIIPh4JAADdBQIef5d7.jpeg!op_type=4&upload_type=attachment&device_type=ios&name=mobile_large


    师们中间,其实经常会聊到这个话题: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接受,有的孩子就是可能不适合读书。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聪明。


    他们考不了好的成绩,却可能很擅长交际;他们总也解不开习题,却可能是运动健将。

    然而成绩一差,其他所有的优点就都容易被掩盖了。


    人作为群体动物,本来就是有

    分工差异

    的。如果大家都去当老板、当教授,社会还怎么运转呢?


    问题是,我们人人都会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又都默默地希望自己是那金字塔尖尖上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一小层。


    今年,湖南有个女孩钟芳蓉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却因为报考了考古专业连续上了好几天热搜。很多网友担心她读这个专业以后“没钱途”。有人甚至刻薄地说:寒门子弟不配追求什么爱好,不想着改善家庭条件就是自私。


    幸好她的爸爸妈妈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她的决定。


    父母,虽然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但格局一点也不小。他们能给予孩子的物质条件有限,又因为打工常年不在身边,但他们想方设法陪伴孩子,倾注了所能给的全部的爱与支持,并且没有以此为筹码,要求孩子走他们认为好的路,而是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每年各省高考状元父母的采访,就会发现,虽然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但这些家长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很从容,不焦虑,充分尊重孩子,充分相信孩子。


    也许这也是他们的孩子能当上状元的一大理由吧。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都当状元了,当然从容不焦虑了。我们家孩子成绩差得一塌糊涂,这怎能不焦虑?”


    我们从接受教育开始,就知道要“拼搏”,要“奋斗”,要“上进”,却忘了学习怎么跟自己和解,怎么接受“平庸”。


    我们可以把时间的维度拉长,把人生的道路拉宽,就会看到“平庸”的背后,也许还藏着很多闪光点。


    学习成绩普通的孩子,可能很有爱心;


    淘气的孩子,可能思维很活跃,能提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爱玩游戏的孩子,可能动手能力很强......


    大连理工那个研究生的遗书中,最后几句话让人泪目。


    他说希望下辈子能做猫咖的一只猫,野猫也行。还祝愿家人朋友顺顺利利,国家一直繁荣昌盛。


    这是个内心柔软的人啊!可惜生命停留在了如夏花般绚烂的25岁。


    如果,如果真的有如果,他在迈不过这个坎儿的时候,认怂了。也许几十年后,他也是个在公园里打着太极,儿孙绕膝的幸福老头儿。


    如果人生太艰难,

    我们可不可以不要那么勇敢?


    今年大家好像都遇见了很多不顺心的事,

    背负着更多的压力和责任,在那些瞬间里,我们好像又长大了。


    人生回头看,

    没有什么坎是必须迈过去的。

    真迈不过去了,我们绕一条道。

    绕不过去,我们暂且先躺平看看。

    不必一直把弦绷得那么紧的。


    给自己一点时间、

    一点沉淀和思考的机会,

    也许,在那扇关掉的门边,

    我们就会遇见另一扇推开的窗。


    文章来源:糖糖妈的下午茶

    语音:曹缘

    BGM:《夜色钢琴曲》月色思念

    28 October 2020, 12:00 pm
  • 9 minutes 13 seconds
    这样回你微信的人,就算了吧

    和许久不见的朋友约吃饭。


    刚落座,大家正热烘烘地说话,朋友的手机却嗡嗡震动,视频弹出来,那边的人大抵不知他正在饭桌上,说话带了些爱人间的呢喃。 


    “行李箱里给你多备了两个口罩,瞧见了吗?”


    “到酒店了,记得给我回个信,不然老惦记着,都没法儿睡踏实。”


    朋友一边应着,一边忙不迭地向我们解释着:

    “别介意啊,到地儿了,得先给我媳妇报个平安,总联系不上,会以为我出了什么意外。”


    我们几个被这甜腻腻的语气酸到,都忍不住出声调侃:真行,又不是刚在一块儿,还这么黏糊呢!”


    可是说实话,调侃归调侃,心里却觉得很受触动。


    能有一个时时刻刻记得回你消息的人,时时刻刻牵挂着你的人,那种感觉,一定很珍贵吧。


    网上有句话:


    我回你消息是秒回,你回我消息是轮回。


    而比轮回更悲伤的,是压根不回。


    有时候,真的不得不承认——


    一个人微信对你什么回应,就对你什么态度。


    闺蜜宣布回归单身。


    问及原因,她苦笑:


    我就赌气地说了一句别联系了,就真的断了联系,他可真是将冷酷进行到底。


    我想到的是去年陪闺蜜出去找他的事情。


    那次是半夜,突然没了他的消息。


    原本以为他只是在加班,但微信不回,电话不接。


    闺蜜哪还坐得住,打车去了他的公司,没见着人。


    又连同地铁站,还有他常常光顾的那些店,全都跑了一遍,依然毫无头绪。


    失魂落魄回了家,却看到他喝得醉醺醺,在客厅看球赛。


    闺蜜文文静静一个人,当时见到那一幕,也被气得火冒三丈:抽空回个消息对你来说就那么费劲吗?


    他倒不觉得自己有错,反觉得闺蜜太过小题大做:


    临时有应酬。忙起来,就忘了回消息。瞎操什么心啊,都这么大的人了!还能丢了不成?


    这话听着,格外让人心累。


    应酬归应酬,也不能放任那个在等你消息的人,独自心焦吧!


    更何况,所谓忙,有时候真的不过是一句借口而已。


    想想喜欢一个人,总在微信上叽叽喳喳,和他分享自己的日常。


    可常常是大半天过去了,那边才轻飘飘回一句:“刚在忙。”


    当时或许不觉难过,靠着一腔热忱,总能笑脸相迎。


    时间久了,才懂得其中真实的情况,不再自讨没趣。


    “就像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无法等到那个不想搭理你的人。”


    这个世界多的是不再联系的想念。


    爱情也好,友情也罢,时过境迁,渐行渐远。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最说不清楚的事情,即便是十多年的感情,往后几十年不联系也大有可能。


    只是道理都明白,却总是放不过自己。


    有次突然听人提到以前的好友: 

    嫁人了,老公是做生意的。生了对双胞胎,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正好凑成了一个好字,日子过得也挺好。

    末了有人问我:你跟她以前不是最铁吗?


    一时之间竟不知怎么回答,被问得尴尬,也觉得哑口无言。


    是很铁,但那是过去式了。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个人吧?


    曾经畅聊到深夜,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而今却躺在好友列表里,跟其他人看着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不删除,不拉黑,时常想起,却不再联系。


    一起长大的玩伴,恨不得同穿一条裤子,一块儿吃饭,一块儿上课,像连体婴儿似的,整天形影不离。


    旧友那时个子小,又不爱说话,在学校里总被男生欺负,而我咋咋呼呼,每次都是冲在前面,以护犊子般的姿态,换来她对我的“死心塌地”。

    感冒的时候,陪我去打点滴,知道我怕苦,每次吃完药,都给我塞奶糖。


    连家里人从外地带回来的零食,也偷偷用纸巾包了,给我捎一份到学校……


    那份纯真的情谊,而今想来,再没有第二个人给过。


    可惜现在一起分享的不再是你,一起吐槽的不再是你。


    你发在朋友圈里的动态我看不懂,我发在朋友圈里的动态你没兴趣。


    圈子不同,话不投机,你有了你该认识的人,我有了我该找寻的方向。


    从耿耿于怀,到渐渐看淡。


    也许就是这样吧: 


    有些事,只能用来怀念。有些人,只能用来想念。


    不删微信,但也不再联系。没有拉黑,但也没了关系。


    甚至在微信朋友圈里,都没有了点赞的勇气。


    不是不关心,而是不知道以何种身份去关心。


    不是不在意,而是不知道以什么理由去叨扰。


    说到底,是当谁都不再主动的话,这辈子,就可能真的慢慢没了交集。


    人活一世,看淡人来人往,接纳人情冷暖,这样子会好过许多。


    有次家里出了点事,父亲急得焦头烂额。当时我问他:“为什么不找李叔帮忙?你们关系那么亲厚。”


    父亲却一个劲地摆手:“他在外地打拼,养家糊口也不容易。帮了,我心里有愧。不帮,我心里有怨。自己难点无所谓,咬咬牙,也就熬过去了。”


    我以前一直觉得朋友间仗义相助是件天经地义的事情,那次之后,突然意识到:


    大人都习惯分享快乐,痛苦却选择独自下咽,不是喜欢一个人承受所有,而是年纪越大,越明白,人和人相处,根本没有什么理所应当,只怪自己太想当然。


    其实,再深的感情,也会有所顾忌;再好的关系,也经不起试探。


    这世间,有两种人往往容易受伤,一种是太念旧的人,一种是重感情的人。


    太念旧的人,走不出过往的伤害。


    重感情的人,失望于恋人没能兑现诺言,失望于以真心相换的朋友渐渐失去联系……


    可生命来来往往,有时正是我们的念念不忘,和耿耿于怀,才给了对方一次次伤害我们的机会。


    说到底:人跟人之间,能凑,就凑一块儿,不能凑,也别再勉强。


    有些人闯进你的生命里,并不代表地久天长。


    别再执迷不悟,别把事事追问。


    有幸走一程,那就真心交付。


    不得已分开,也祝各自安好。


    人与人相处,最舒服的状态莫过于这般:你若还在,我便奉陪到底,你若要走,我亦绝不强留。


    毕竟人生海海,岁月匆匆,错过是人间常态,而我们能做的便是,不辜负相遇,也别看轻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总得学会一个人走。


    做好自己,亲疏随缘。


    就像屠呦呦所言:别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世界很大,缘分很奇妙,相遇了便真诚对待,能相伴更值得珍惜。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夜听

    语音:清姝

    BGM:《夜晚的海滨小镇》、《阳光甚好,微风不燥》

    24 October 2020, 12:00 pm
  • 6 minutes 29 seconds
    跳不过去的坑,就填了它

    我的一位同学是读卫校的,毕业后工作一年可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


    这个考试并没有十分难,把资料都背熟,再加上临床实践的知识,只要好好看书,大概率是能考过的。


    然而她几乎不看书,一连考了两年都没过,和她一起进医院的同事大多都分了不错的科室,能独当一面了。她还跟在带教老师的后面,待遇薪资只能和试用期一样。


    后来她离开了原来的公立医院,回了老家,在私人医院上班。没想到的是,一年后领导告诉她,没有执业护士证,就要把她辞退。


    一位好友的姐姐,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因为听信“过来人”的经验,选错了专业。


    她原本想学法律专业,头脑一热填成了工商管理。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她把自己关在屋里懊恼了好久。


    后来,进退两难的她,做了个决定,攻读双学位。


    她的第一专业是工商管理,只有大一成绩合格了,才能在大二学习第二专业法学。而且学校有规定,一旦第一专业的成绩不合格,就会取消修双学位的资格。


    所以她一直不敢松懈,一整个大学,都几乎没参加过娱乐活动,只专心学习。


    到了大四,工商管理专业学校要求去公司上班实践;而法学专业要考司法考试。她只能一边上班,一边备考,考完了还要准备论文答辩。


    所幸双倍的努力也换来了双倍的收获,她咬牙坚持修的双学位,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以后,她得偿所愿,进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


    如果当初,这位姐姐陷在了“这个专业我不喜欢,我不想学”的漩涡里,那她很有可能会自暴自弃,浪费四年的大学时光。而当她决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时候,她就已经找到了新的出路。


    人生难免走错几步踩到坑,而一个人踩坑之后是抱怨还是振作,就决定了这个人能走多远。


    若是只顾抱怨,便容易执着于错误,停留在摔倒的坑里看不到出路;如果愿意振作,学会着眼于改变,总能找到新的办法继续向前。


    成功无非就是,想的办法比别人多一点,能应对的问题多一点。


    她只能重新抱起落灰的书本,打起十二分精神等待来年的考试。


    终于拿到执业护士证之后,她感慨:“原以为换个小医院就能躲过去,如果早知道都要考,我就早点考过了。还能待在原来的医院,享受更好的待遇。”


    是啊,原以为能躲过去,实际上根本躲不过去。


    人生不只是一条漫长的单行道,它也是十字路口,还有环行路口。走过的地方,还有可能再路过,让你跌倒的坑,始终都在那里。


    这次选择逃避,等你下次路过,难免还是会跌倒。


    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踩过坑,踩坑之后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逃避,二是面对。


    我们总以为逃避很简单,不过就是听之任之。殊不知,每一次逃避都是在给未来埋下隐患。


    亡羊补牢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一个农夫发现羊圈破了一个洞,但是没有理它。第二天他就发现少了一只羊,这时候他才醒悟,赶忙去补羊圈。


    有时候我们选择逃避,却低估了逃避的后果。作为农夫,最心痛的事情就是丢了羊。倘若我们和他一样,选择不去理会发现的问题,会不会哪一天也丢失自己最重要的“羊”?


    因为逃避,只是代表看不见,而不是不存在。


    习惯了逃避带来的短暂安逸,看不见人生中的路早已满目疮痍。


    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自己选的,我们最终通往哪里还未可知,但走好每一步都至关紧要。


    古人云:“小病不医成大患”。我亦觉得“小坑不填变鸿沟”。当我们逃避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对这件事的掌控力。


    当你什么都不去做,最后,你会什么都做不了。因为逃避多了,战胜困境的意志力就弱了。


    而面对,也许一开始会很艰难。从反思不足,到想办法去填补,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问题会逐步显现。


    没解决的问题,始终都是问题。只有找到了这次踩坑的原因,下次才能更好规避。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不是踩了坑就会长智慧,而是踩坑之后勇敢面对,在填坑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潜能。


    有时候,不是跌进的坑有多么深才跳不出来,而是没想办法跳出来就放弃了,才觉得这个坑很深。


    其实,没有过不去的坑,只有跳不出的人。所有的经历,都是在铸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跳不过去的坑,就填了它吧,那些填过的坑,都会成为全新的路。


    文章来源:猫姐能量圈

    语音:阿心

    BGM:《月色真美》——伊贺拓郎

    23 October 2020, 12:00 pm
  • 7 minutes 36 seconds
    这才是你不想聊天的原因

    生活中有一类朋友,问什么都说还好,不怎么提要求,也不主动做决定。

     

    他们总是很好说话,脸上总是挂着和气的笑。


    但在遭受指责的时候,他们会陷入极度自责、不安、崩溃的情绪中。


    为了避免负面情绪,他们开始避免冲突和批评。


    而这样的行为指向了一种状态叫回避型人格。

     

    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他们很正常,领导长辈都觉得他是谦让的、懂事的、友善的。


    但他们其实都有隐秘脆弱的一面。个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怕遭到评价,不愿意让别人看自己的生活,微博上不行,朋友圈也不行,况且点开朋友圈也不知道要说什么。看着别人生活的分享打发自己每一个孤独的夜晚。


    被人@评论或者夸赞时,其实并不想接话。尽量减少自己的存在感,用回避型社交来应对自己面对的事情。

     

    能捕捉到别人态度中的微妙变化,很怕让别人失望。比如打车时司机先到了,让司机等心里非常愧疚;小组合作时同伴先做好了,看着自己还未完成的部分,焦虑感不断上升。

     

    害怕被嘲笑或拒绝,不愿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小时候看到想要的东西,支支吾吾不吭声。只能远远地望着自己想要的玩具,回头对着询问自己的大人笑笑违着心说“走吧,我什么也不需要。”


    长大了有机会总会让别人先选,最后留给自己的并不好,难过却又觉得理所应当。

     

    小时候和大人买东西,不敢挑贵的;长大了自己买了贵的东西,也不太好意思给人说,支支吾吾,搪塞过去。

     

    在职场上、感情里,他们都不太会表达自己的苦衷,真的到了无法调节的时候,总是想着 离职或是分手一切就会变好了。

     

    职场上别人有意无意踩他一脚,也不傻,也知道也厌恶,可最后还是随他去,选择把委屈和反抗全部咽在肚子里。

     

    对批评和指责非常警惕,常常会把中立的评价理解为负面的,情绪甚至会变得激动 

     

    遇到困难他们很少开口求助,因为困难而麻烦别人可比解决困难麻烦多了。

     

    面对喜欢的人,对方靠近一点就会跑掉。在生活里有时会觉得一些同事/朋友很可爱,但觉得归觉得,也并不想跟对方交朋友。

     

    被问问题,慌。被问自己不熟悉的问题,更慌。最后解答不只能说不知道的时候,超级慌。

    平常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特别享受不主动找别人,别人也不主动找你的状态。

     

    小时候喜欢的东西得不到,被大人冠上懂事、独立的标签,觉得向人“要”是不好的,争抢、索取都是坏品质。


    就这样长期潜移默化,不该要就成了自己处事的准则,自己也认为大家都应该遵循这个准则,我不找你麻烦,你也别找我。

     

    他们比一般人能忍,实在忍不住了,会在别的小事上爆发,随后遭到指责,于是今后变得更能忍了。

     

    很多时候,他们嘴上不说,其实心里非常反感自大的家伙

     

    表达愤怒主要靠行为不靠沟通,能动手就不动口。

     

    看电影动漫,对温柔、细腻、大度、善良的主人公代入感极强,觉得这才应该是主流性格,后来发现不是。

     

    道理都懂,也会认真反省自己,但是到头来还是没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自己呢?


    或许是对合群的渴望,对被认同的渴望,太把别人当回事了,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


    没有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愤怒不满委屈和难过都没能发泄,最后却只把迁就和妥协带进了日常里。


    “人不该过度自省,会使他变得软弱”


    当发现过分体谅不是主流,那就收起一些体谅,你要知道,对世界的善意,是可以因人而异的。难过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吧。

     

    生活明朗,但也有灰暗的瞬间,

    万物可爱,但也不乏锋利的侧面。


    喜怒哀乐皆是生活,

    愿大家都能开心做自己,

    愿你的善良能带点锋芒。


    我们下期见,晚安~


    文章来源:有趣青年

    语音:雅妮

    BGM:

    《7月29日,晚间七点的轮渡与日落》、《桂花巷外道别》、《他的团圆》

    17 October 2020, 12:00 pm
  • 6 minutes 39 seconds
    与其知难而退,不如迎难而上

    上周,部门领导把一项很重要的报表分析任务交给我和同事,让我们互相配合,三天内务必完成。 


    接收任务回到办公室后,同事就忍不住大肆抱怨:“这么多的数据,三天时间根本不可能做完,领导做这种安排,分明是在故意为难我们。” 


    要对接十几个单位,还要收集汇总数据,做分析,写总结,这工作量对我们来说确实很大,对于同事当下所做出的反应,我也能理解,但与她不同的是,我并不打算打退堂鼓。


    听着她的抱怨声,我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开始迅速整理思路,再结合实际情况,整理出任务框架,并根据两个人的工作职责做好相应分工。 


    同事擅长沟通,就由她来联系其他单位提供我们所需要的数据材料;我擅长整理,数据收集好之后,就由我来做分析和总结汇报。 


    三天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好在,我们终于如期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肯定。


    同事后来感慨地说,连她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难度这么大的工作,居然真的就能在短短三天之内把它顺利地完成,太不可思议了。


    我笑着朝她眨眨眼:“只要相信办法始终比困难多,你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多奇迹。”


    生活中,畏难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如果一开始只想着逃避,觉得自己根本就做不到,那步步后退的结果,就是让自己越来越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反,如果能从即刻起就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在和困难的交手中不断修炼自我,提升自我,那困难对我们来说,才会变得越来越小。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登门坎效应”。

    指的是,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意接受有难度的要求,而是乐于去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然后等到较小的要求被实现后,往往就会去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挑战困难的过程,就好比登阶梯。只要迈出第一步,后续的潜力自然就会被挖掘、被激发。 所以,很多看起来很难的事,并非我们做不到,而是在一开始时,我们就拒绝打开那道门罢了。


    两年前,我曾跟我的一位好友相约报名参加法律资格考试。当年是司法考试改革的第一年,听说通过率会很低,加上我的工作也很忙,备考精力有限,没多久就自动选择了弃考。


    知道我放弃了以后,朋友并没有多说什么。事实上,她那时的处境比我更辛苦,刚休完产假,不仅要应付繁忙的工作,下班还要赶回家照顾孩子,但她却没有把这些当成是一种限制。


    从备考开始,她就对时间做严格的规划,坚持每天晚上哄孩子入睡后看书学习,第二天再早起背书、做题。整整一年的时间,她拒绝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就连上下班路上都会利用时间听音频课件。


     一年后,朋友顺利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来跳槽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工作,如今已圆了自己当律师的梦想。


     对于朋友的毅力,我既佩服又惭愧,向她讨要学习心得,她给的答案是:“心得谈不上,我这条路会很难走,但我想给自己机会去尝试。尽力之后,就算失败了,我也不会有遗憾。”


     不得不说,我和朋友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面对困难的心态。她能取得成功,源于她够勇敢,没有因为害怕结果不如意,就放弃去努力。


    受朋友的启示和鼓舞,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我也再没有轻易向困难低过头。


    我开始明白:做任何事都会有困难,但只要你敢于迎难而上,所有的困难就都会被迎刃而解。


    看过一则故事:


    几位航海系学生在一艘航行远洋的货船上实习时,遇到了台风天气。巨浪滔天,拍打得货船摇摆不定,学生们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十分害怕。 


    这时,老船长却显得十分淡定。他告诉学生们:“航行出海,遇到台风天气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这时,要第一时间关紧门窗,然后调整强有力的速度迎向台风,这样才有机会脱离台风的威胁。”


     有学生不解地问:“难道不能掉头,或是想办法绕过它吗?” 


    老船长听完,笑了笑,接着说:“你想掉头,但是船行的速度不可能快过台风;你转弯绕开它,去船的侧面迎向了台风,巨浪一卷,船也就翻了。” 


    人生有时也像一艘船,当困难袭来,就犹如航行中的船只遇见了台风,光想着躲,是没有用的,因为不仅躲不过,还有可能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全力以赴直面它,迎难而上打败它。 说到底,成长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难题的过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面对,有些处境都是必须去磨练,去经历的。


    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但在每一次与它较量的过程中,你都会发现更强大的自己。而每战胜一场困难,你所收获的,也将是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正如马克吐温的名言所说:强者,藐视困难,弱者,仰视困难。 与其知难而退,不如迎难而上。做一个不怕难的人,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将你难倒。


    文章来源:念念沐心

    语音:清殊

    BGM:《River Flows In You》《夜晚的海滨小镇》《花火が瞬く夜に》

    16 October 2020, 12:00 pm
  • 6 minutes
    他985毕业,去当了外卖员

    当听说某名校毕业生去送外卖、做网红时,有人惊讶,有人替他们不值,还有人觉得他们浪费教育资源,不然这也不至于成为“新闻”,甚至一度被刷屏。


    在很多人眼中,名校毕业的社会“精英”们应当从事一份光鲜,至少体面的工作。就职于某大型国企或知名公司,出入高端写字楼,端着咖啡,拿着不菲的薪水;再或成为国家行政单位中的一员,可以预见一个“安稳”的未来……


    青年人进入社会后,会被周遭的人像投资项目般被审视,用“估值”被定义,而职业则成为对一个人进行“估值”的重要依据,也通常被看作了解一个人的最直接方式。


    就像印在名片上的,除了姓名、联系方式,便是职业,而非你的兴趣、喜好或人品如何。


    因为职业中已包含很多隐形信息,比如薪酬、社会地位,这些才是社会最想了解的,甚至一个人的能力界限、发展前景也就此被“一锤定音”。


    这也就不奇怪,为何很多人把职业看得很重,甚至从孩子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准备竞争,希望下一代能在各个学段脱颖而出,冲出重围,冲进名校,选择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最终的目标是选择一份好工作,成为“人上人”。


    2019年一篇名为《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的热文,里面的主人公张根,没按照这种既定路线走下去——因为还有很多想不清楚的问题,他跳出写字楼的格子间,一来二去,骑上小电驴去送了外卖,像是一个被困在悬梯上的人,干脆手一松,脚一蹬,跳了下去。


    换个职业,换种活法,选择去送外卖那又如何?


    如果说文中的张根有些“虚幻”,那么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张昆玮则很“真实”。他在谷歌工作两年后,选择回家乡山西省晋中学院做一名青年教师,月薪3000多元。


    后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我不愿意像成功学说的一样,为了成功舍弃一切,我想在工作之中融入爱好,想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


    这是个人选择,从中也可以隐约感受到这一代的群体焦虑,以及他们对职业、人生意义的再思考。


    比如去做网红的名校毕业生李雪琴,她有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有人说,“北大毕业当网红,你就这么想红?”“是啊,怎样?”比起当个光鲜亮丽的白领,李雪琴说:“我更想做让人快乐的事。”这话,听起来很“飒”。


    当名校毕业生最终没能按照世俗的想象成为体面的白领,


    当事实的运转最终与社会的偏见背道而驰时,


    还是有人会质疑、批判他们的选择,


    但我们或许应当为他们去尝试、去探索的无所畏惧点赞。


    正是他们的勇敢和突破,创造了当下更为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


    职业的本质是劳动,本就不分高低贵贱,


    无须被学历所束缚,也不应被世俗的偏见定义,


    它其实是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最为务实的探索实践。


    白领、蓝领或没有“领”的劳动者都值得尊重。


    可能有人会讲,“送外卖?当网红?那受这么多年的教育做什么?这么努力干嘛?”这并不矛盾。


    教育的意义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你认识自己,认识周遭的世界。


    努力的目的是在于有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尝试自己想尝试的,而非一定要选择别人定义的“最好”的那份工作或职业。


    今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眼下有不少大学生或其他年轻人正在求职路上或不同职业的岔路口徘徊。


    有人会问,拿到的offer并没有预期的好,要不要去?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早有自己的答案。


    只希望在选择的时候,你我都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尊重每个职业,不要轻易被世俗的偏见或眼光所裹挟,也不要给人生下什么定义。


    对于世俗的偏见或看法,你把它扣紧脑袋,它便是金箍;扔到一边,它也就是个无关紧要的钢圈。


    不如洒脱些,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究竟想要追求什么。


    对于职业,究竟适不适合或喜不喜欢,

    道听途说不如躬身一试,不要怕试错,

    有句话说,人生不多走几道弯路,哪来那么多风景?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语音:清姝

    BGM:《秋的思念》、《烟火》、《相爱时间》

    10 October 2020, 12:00 pm
  • 12 minutes 29 seconds
    打到你服!这群腿最漂亮的中国姑娘,也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燃了吧!

    《夺冠》上映,全网刷屏。


    周末票房1.6亿元,终结了《八佰》长达五周的票房冠军之路。被形容为:这才是顶流女团!


    我很喜欢电影里夺冠瞬间的欢呼声,落泪的又岂止是影中人,还有被燃翻了的我。

     

    从春节到国庆,多次改档;从《中国女排》到《夺冠》,片名变换。


    我们确实等很久了。

     

    迎来的是一部群像,一群人浑身伤痕又豪情万丈。

     

    少年看了,寻找到了萌芽的激情。

     

    中年看了,返回往日的记忆。

     

    老年看了,重温流金岁月。

     

    其实关于女排精神又何止这些?

     

    背后不为人知的10个扎心秘密,更值得我们深思!


    每个横空出世的奇迹,

    都是自己在奋力争跳

     

    1979年,中国女排在竹棚馆中训练,条件极其简陋。

     

    饰演教练的吴刚,听到美国队正用先进的计算机协助训练后,只做了一件事。

     

    把拦网提高15厘米,让姑娘们训练再拼一点、再狠一些。


    环境不足,则勤奋来补。

     

    不怕短暂的落后,怕的是,能力尚且不够,还不补救。

     

    毛姆有句话赢得许多人共鸣说:“在这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勤奋会得到补偿,而游手好闲则要受到惩罚。”

     

    的确如此,那些逼自己一把的人,往往得到了好运气眷顾。

     

    谁让时间不问前程,只问你是否具有上进心呢?


    人生牛逼,全凭苦逼

     

    女排姑娘手上扎了木刺,身上都是伤,“脖子以下没一块骨头是好的”,除夕夜依旧在训练。

     

    老女排队员陈招娣在比赛中拦网,不幸骨裂,仍然打着绷带、单臂出战,拼完比赛。


    50岁的郎平,有的却是60岁的心脏,70岁的关节,满身的伤病。

     

    黑夜爬行从来不足为外人道,才是这些人成功的理由。

     

    成年人的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残忍和无情,它不计眼泪与苦处,只记荣誉和成绩。

     

    于是乎,在孤独中坚持,在煎熬中努力,默默无言地对抗着昨日的自己。

     

    因为他们知道:

     

    金光闪闪的牛逼,从来都是用不那么体面的苦逼去换的。

     

    世上所有的逆袭,

    闻起来都是拼命的味道

     

    日本女排曾经是排球界的王者。

     

    有人说,日本队是打不死的。

     

    但他们没想到,中国女排,是不要命的。

     

    “打不死”的日本队最终败给了“不要命”的中国队。


    这个世界上,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赶往罗马的路上。

     

    就怕,比你厉害的,还比你更勤奋。

     

    只有那些对自己极致要求的人,才能一路打怪升级。

     

    因为,对自己狠,是一个人高级的品质。 

     

    强者制造时机,

    弱者坐失良机

     

    2016年里约奥运会,郎平率领的新女排对阵当时世界第一的巴西队,东道主巴西队在第一局25-15速胜。

     

    第二局开始,扭转战局的第一个契机就是:

     

    郎平的技术人员通过计算机的现场数据分析,找出对手破绽,针对性布置设计战术,并最终实现逆转取胜。


    战场往往如此,强者造时机,弱者失良机,没有时机成为了弱者最好的辩词。

     

    常言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于是真正的高手从不侥幸,总在厚积薄发。

     

    要知道,闪电决不会在同一地方落两次,人决不会在同一条河流走两次。 

     

    奋斗,是最高层次的社交

     

    18岁的郎平被特招进了国家队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平凡,甚至不堪。

     

    她的负重成绩达不到队里要求的一半。

     

    别说打比赛,她连摸球都没资格。

     

    当她实力渐渐成熟,羽翼更加丰满了,队友们团结到了她身边。


    职场也好、聚会也好、相亲也好,大家一旦被拉着同坐一块,证明你们的地位相差无几。

     

    奋斗的意义就是,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打破人生壁垒、融入更好的圈子。

     

    成年人的世界里,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只要你厉害了,就有一群厉害的人围着你转。 

     

    真正厉害的人,

    早已戒掉玻璃心

     

    2015年世界杯比赛时,曾春蕾是队长;2016年,她却因伤落选奥运。

     

    “那是一种打碎骨头的疼。”

     

    电影里,曾春蕾哭着问郎平,自己为什么去不了里约?

     

    郎平只是无比黯然地说着对不起。


    说是对不起,更多是勉励。

     

    随着伤病的恢复,没有参加奥运的曾春蕾也照样乐观地参加训练和比赛。

     

    董明珠有句话很深刻:“职场上,最降低工作效率的事,不是刷淘宝、也不是聊微信,而是玻璃心。”

     

    这个世界,谁不是一边受委屈,一遍熬过去。

     

    真正的强者,哪怕流泪,也要奔跑,他们从不在意意外和失败。

     

    所以嘛,人要皮实。

     

     

    背着包袱赶路很累,

    放下包袱行走很快

     

    八十年代的方式方法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女排了,那些传统思想已是沉重的负担。

     

    在郎平的带队下,女排紧跟国际潮流,追求新技术,应对新变化,不至于落后强敌。


    我们人生中八九十的不幸,皆由不甘心造成。

     

    放弃,有时候正是及时止损。

     

    这世上,人要有所得,必得有所失。

     

    失去的是不该有的包袱,何乐而不为?

     

     

    输得起,

    往往比赢得下更重要

     

    记者提问,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

     

    郎平深情地感慨:“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心强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唯一的价值。”


    比赛如是,人生亦如是。

     

    活着的价值也不在于多么成功和厉害。

     

    就像刘震云在书中写道:“生活本没有输赢,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那就便是输家。”

     

    赢未必可喜,输未必可悲,胜负并非一切。

     

    跌倒了站起来的姿态才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真心对真心,英雄惜英雄

     

    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队3-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冠。

     

    颁奖仪式上,郎平打电话给陈忠和——这位女排前任主教练。


    两人谁也没有说话,只有国歌奏响之声。

     

    在这无言里,有女排姑娘们多年携手奋战的姐妹情,也有郎平与陈忠和的默默知音的战友情。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朋友易得,真心难觅。

     

    最好的友情,不过是灵魂深处的懂得和相惜。

     

    就好像,昨天才刚刚一起喝过茶。

     

     

    生活不是战场,

    幸福只过给自己

     

    郎平跟新女排队员们发自肺腑地讲,排球不是你们的唯一,比赛的胜负不是唯一,要享受排球运动,更要做你自己……

    在一阵温暖如风的教诲后,她抛出了最直接的方法——

     

    “去谈恋爱吧。”

     

    生活,过的是自己丰富多彩,有晴有阴的日子。

     

    酸甜苦辣,口味适合自己就好;

     

    春夏秋冬,气候适合自己就好。

     

    岁月的朴实即在于,没必要活成所有人喜欢的样子,也永远活不成所有人喜欢的样子。

     

    那就随性、随心,怎么舒服怎么来。

      

     

    女排精神并非赢得冠军,而是说,用更多努力去追赶更强对手。

     

    而是说,排球是一项永远向上看的运动。

     

    往高处跳,你才能摘取最甜美的果实。


    人生呢,也是一段永远往前看的经历。

     

    我们不是因为看到好的结果才去努力,而是足够努力了,才有资格得到好的结果。

     

    面对强敌,不必急功近利,慢慢地实现反超;

     

    面对过去,坦然处之,不被羁绊;

     

    面对生活,活得淋漓尽致。

     

    最后,夺冠,永远是夺自己的冠。

     

    这是一种自信和优秀。

     

    岁月逝去,热血依旧发烫。

     

    那时的你,终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章来源:水木君
    语音:小转铃
    BGM:纯音乐-幽静的吉他弹奏曲
    风动草-游学志

    5 October 2020, 12:00 pm
  • More Episodes? Get the App
© MoonFM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